比脱口秀大会好看一万倍的节目《某某与我》

《脱口秀大会》第五季都看了吗?

抱歉,今天想聊聊密切相关又完全不同的一档节目。

同样是笑果文化出品的创作谈《某某与我》,关于他们的人生经历、创作过程和喜剧审美。

其实去年我就有写过(我以为发了,但是我没有,下次再发叭!)

忘记哪里看到说,脱口秀就是说一百句好笑的话,再说一句真心想说的话。

作为五季脱口秀大会的观众,我深知表演者和观众之间是有壁的。

那条线,即使我不是隔着屏幕,坐在脱口秀大会录制现场,也一样存在。

而看《某某与我》的时候,你会感觉到,这些脱口秀演员像你的朋友,像你身边常见的人,像你自己。

都说喜剧演员带给他人快乐,往往自己是不快乐的,甚至是痛苦的。

这种痛苦可能会逼疯人,但是同样,也会鞭策人不断创作,以输出段子的形式排解。

在这个过程里自我拉扯,学着自洽,最后接受自己可能无法自洽地活着。

邱瑞篇 | 我可以接受不畅快地活着

去年看脱口秀大会,我朋友特别喜欢他,所以先写他。

对邱瑞的印象是这个人很好玩,看事情的角度也很独特。

讲租房租到钻石房户型,卫生间是三角形的段子,把人笑疯了。

还是个前程序员,我过去经常看到,但不太熟悉的一个物种。

但邱瑞也不太熟悉,毕竟他只是擅长写bug的王涛嘛。

后来我有看过一些邱瑞自己发的讲线下的视频…后来他就不发了(小破站-邱瑞闹海)

新一年,他入职了笑果,搬到了上海,也经历了长期隔离。

在《某某与我》中,他谈起了生活骤变对他的影响。

从北漂到沪漂,不必再花费很多时间通勤,生存压力小了很多。

也有很多不适应,大城市人与人之间明确的边界感,让他一直以来解决对方过度热情的训练没用了。

作为一个社恐,他很惶恐(但我作为一个社恐,可以接受这种边界感,各人各感)

北京和上海的诸多不同让他不习惯,过于美好反而让人觉得不真实,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北方人的水土不服。

他有着再平常不过的少年阶段,有长辈溺爱,也被迫懂事。

像很多北方孩子那样,骨子里就想去更远的地,有些人留下了,而他走远了…

那也是他的一种反抗,对抗这世界的决定。

这个决定经过深思熟虑,但目前尚看不出是否明智。

他言辞与表现中的迷茫很明显,那也是骤然改变的生活造成的。

以前在北京讲线下,周老板他们这些前辈都会帮助他们,告诉他们要活得真实一些,上舞台演自己,不要包装什么。

但这两年节目参加下来,他意识到在脱口秀大会的舞台上,反而需要一些喜剧人格。

需要包装自己,需要让观众想到你的第一反应是:

噢!这个人哪里好笑的…

就比如志胜的刘海剪掉了,但志胜的面容还在(不是说脱口秀鹿晗不帅的意思)

自以为,邱瑞一直以来走得有点怂的暴躁范儿,跟杨蒙恩那种“我看啥不爽我就骂你”还不一样。

他谈起段子失真的问题,讨厌老板的情绪是真的,但被老板骂并没有那么多,最后就只有——编。

我觉得这都没关系,只要把真正想说的东西表达出来的话。

“脱口秀大会这个舞台上好像承载不了太多形式,好像没办法跟它心平气和地讨论一件东西。”

这也是邱瑞发现的一点,脱口秀大会不管带来多少欢乐,他的外壳是个比赛的形式,胜出的办法只有是逗笑观众和几位领笑员。

不是没有愿意谈论一些东西的人,分享外卖员经历,明明值四灯却只得到了两灯遗憾离开的脱口秀演员南瓜(我是在盗月社视频认识的!);讲自己父母离异但无比洒脱爱谁谁的Kid;真正在关注女性受到的差别待遇,勇敢说出观点的颜怡颜悦…

每个人都可以讲五分钟脱口秀,但问题在于只讲五分钟,还是多少个五分钟。

当然也有一些人仍然在这个舞台上坚守着,我们稍后再说。

最令我触动的一句话是,邱瑞说,“我这个人就是能接受不畅快的活着,我是没有那么洒脱的一个人。就像你听一个人,就应该看他怎么做,不应该看他怎么说。”

他说自己说脱口秀之后变得真诚了一些,开始追求真诚这件事。

以前情绪都是假的,他跟其他人一样认为假理所应当。

“但这个舞台让你释放了你的一部分真实,让你去追求你原来是什么样的性格。”

其实,为了生存,为了少受伤害,人们踏上社会后必经的一课是学会伪饰。

不够圆滑,四面是墙。

但有时候跳出来,置身人群或者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会觉得假得可笑,假得太可怜了。

邱瑞说的我深有同感,“我这个人不是天然讨人喜欢的人,我如果展现出我完整的一面,会特别无聊,特别招人烦。但我现在已经不在意了,我接受自己讨人厌,你可以做一个讨人厌的人。”

我也接受,我就是一个讨人厌的人。

我也接受,我只能讨人厌地活着。

It’s me,it’s ok!

And,徐志胜不是个玩楞!(卖个关子)

(悄悄告诉邱瑞,不要担心自己天赋不够,脱口秀有脱口秀鹿晗 、脱口秀周杰伦,也可以有脱口秀胡歌,我说的!)

小佳篇 | 你所有的选择都没问题,就勇敢地走下去

小佳是个福建人。

请广东人不要吃他。

南方人跟北方人的喜剧成长环境还是有很大不同的,邱瑞是看二人转、小品长大的,而小佳是看综艺长大的。

但获得的快乐是共同的。

很多人会觉得脱口秀演员的家庭一定比较幽默,不全是,至少对小佳来说,他的父母都是很严肃内敛的人。

成为脱口秀演员的契机是,上一次工作年会他被迫表演,就这样接触到了脱口秀,也参加了第一次开放麦。

他特别感谢当时在场观众的反馈,那些鼓掌和欢呼,当他说起的时候,你会相信他能够记一辈子。

他出现在脱口秀大会的舞台上,可能也是一件让很多人意外的事。

出生时大脑缺氧,患上神经系统疾病,带给他难以改变的特征。

他不像普通人说话那么伶俐,自然而然地,被看作异类时,也被当成了校园欺凌的对象。

直到上初中这种情况才好转一些,他开始拥有朋友,开始过一部分所谓正常人习以为常的生活。

当他说大家没有把你当成一个不一样的人在看,会跟你玩,也会跟你生气,我真的绷不住了。

感慨小佳能够幸运的遇到温暖的人,能够获得一些“平等”地长大。

小佳正式接触脱口秀,是在笑果训练营。

程璐对他说,他可以把身体上的一些东西写成段子,呈现给观众,让观众感受到他那份乐观。

这也是我在小佳的脱口秀中感受到的。

他有一个很喜欢的段子,谈论的是关于死亡,关于父亲离世后他的一些感悟。

清明节那天扫墓回来,他在微博发了那一段——

“小时候,我爸问我你长大后想干嘛。

我说,爸,我想当个笑话。

我爸愣了一下说,嗯,好的。

我得寸进尺,希望你有天能来看我笑话。”

“我感觉突然间他就活在我的文字里,他是没有离开过我的世界,他是一直存在于我的笔触里。当我在写稿的时候,我就是一次一次怀念跟他的过往,那他就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你会不断被他的温暖包裹着。”

他说,不要畏惧死亡,不要害怕告别,即便这是个让人感到冒犯的话题。

是,爱的人离开了,只要还以某种方式纪念着,怀想着,他们就没有走远,就会成为我们继续前行的力量。

小佳是个很开朗乐观的人,但我觉得,这一切更因为他知道活着不易。

他出生之后,亲戚都有劝过父母再生一个,生一个健康的,将来能供养二老的。

可他们没有,母亲说家里没有条件再去养一个孩子,否则就没办法培养他了。

他们没能选择自己的孩子,但他们选择了爱自己的孩子。

疫情之下,任何演出都不好卖,他会想努力在脱口秀大会上多几轮,让线下能卖得动票。

也会设身处地去想,那些没有上这个舞台的脱口秀演员的困境,他们该怎么办。

今年,小佳依然在分享着因他身体的特别之处而发生的“意外”。

不是所有人都会感同身受,但总有人能透过那些段子感受到他的豁达和温柔。

去年小佳有个很出彩的段子,初版是这样写的,“我想告诉这个世界,你才有病。”

读稿会上,王建国建议他改成了,“我想告诉这个世界,我们都有病,只是我更明显。”

他醍醐灌顶,感觉是一位贴心兄长纠正了他对人生的一些思考。

他过去一直以为自己跟世界是敌对的,那一刻发现,他跟这个世界是站在一边的。

爱具体的人,爱自己。

他悦纳自己,接受苦难,飞快成长,这些都是肉眼可见的。

我希望这样的人一直快乐下去,我希望他的愿望都能实现。

小佳,期待你策划的节目,让特殊群体能够做成自己想做的事。

梁海源篇 | 也许我们不需要把自己看得那么重要

长久以来,对海源的认知仅限于节目。

和思文程璐一起去度蜜月的人。

他的文本很强,线下可能很炸,但表演能力弱一些。

这是他自己也深知的一点不足。

第五季脱口秀大会的舞台上,他向这个节目告别,说自己不会再来的时候,我哭了。

他说,“今年是我最后一次参加脱口秀大会了…我觉得我是能讲好脱口秀的,我自信也可以讲的很好,我只是可能没有那么适合比赛。”

脱口秀大会刚出来的时候,没多少人看好它,李诞他们也只是拿它补吐槽大会的空缺。

但没想到这东西一炮而红了,收获了那么多观众。

也让不少人拥有了名气,获得了流量,他们中很多是原本就说了多年线下的演员。

但脱口秀大会实际上是完全两样的舞台。

有的人可能适合综艺,擅长比赛,会被激发不断创作出新段子。

但他们也都明白好段子是有限的,有的人会用田忌赛马的攻略去比赛,也有人拿着手里珍稀的底牌上场。

经历挫败也好,一飞冲天也罢。

不论如何,这都是一个脱口秀演员从青涩走向成熟的过程。

最后坚持下来的,都是愿意掏出更多真诚的人,对脱口秀,对观众,对自己。

海源也是一个南方人,他从小是看周星驰电影长大的,深受香港喜剧电影的影响。

他也是唯一跟江梓浩一样,get不到“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的人。

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机,也没有游戏机,他都是赖在邻居家看周星驰的电影。

那个人,在他心里就代表了搞笑,算是他的喜剧偶像。

所以千千万人中,哪个人是特例。(他提到星爷我也要哭了…)

“有一种特别心疼他的感觉,他给我带来了那么多快乐,但是他自己却没有过得那么快乐,我是真的非常非常希望他能过得很快乐。我心里想的是周星驰可能是唯一一个,就是他拍电影不管拍的多烂,拍的再烂,我都可以无条件原谅他,并且愿意买票去支持他的人。”

“但是最好不要拍得那么烂啦。”

我也希望星爷能过得快乐嘤嘤嘤…

从一个别无所长的小人物,到成为喜剧之王需要几步呢?

电影告诉我们,要热爱,要努力奋斗,要坚持,要…至少要有一双闪烁渴望的眼睛。

海源是有那双眼睛的人,他告别的是脱口秀大会,但不是脱口秀。

不是每个演员天生都被喜剧之神眷顾,但他一定得有过一颗想成为喜剧之王的心。

他说,长大了之后自己选,就成为了一个不学无术的人。

这何尝不是对应我们的现状?

有时会陷入虚无主义,很难找到人生的意义。

但我觉得没关系,有时候虚无反而拯救我们,就像某些辞职,某些告别,人生需要一些空挡才能继续缓存。

他说对于脱口秀,只要还喜欢,就会一直讲下去。

脱口秀不一定会贯穿他的一生,一切随缘。

很早就听过海源专场的名字,“坐在角落的人。”

他对坐在角落的定义其实很简单——

“我们不需要把自己看得那么重要,因为这个世界上重要的人太多了,所有的人都觉得自己是最重要的人,所有的人都觉得自己是主角,但是如果你不是主角呢,你做不了主角呢。其实也没有关系,我们也仍然可以有自己的定位,我们仍然可以有一块自己觉得很舒适的地方。”

小时候我们不知道,就算失望也可以活得平静;

而成年后不断历经摧折,有的人习惯麻木,也有的人同样能寻获满足。

我们不需要别人的认可,不需要所有人的喜欢,我们需要的是面对自己时足够坦然。

(说完了,我要坦然地躺下了…)

这几年,作为脱口秀业余观众,我更加意识到有些话表面是讲给大家的,但其实是给愿意理解的人理解。

就像有些人觉得豆豆只会讲调侃女朋友的段子,视野很窄,无所谓啊。

脱口秀很难不冒犯一些事情,脱口秀演员讲的内容在筛选观众,观众也在挑剔演员,本质上是双向的。

每个演员擅长/喜好表达的角度不一样,也就决定了受众接受范围的上限。

真正的低级是把侮辱别人当幽默,把取笑弱势群体当有趣,把不合时宜的东西当段子讲。

那些人说的,归根到底也不是脱口秀。

我的理解是,脱口秀演员不只是一群喜欢逗笑大家的人,也是一群试图向世界坦白自己的人。

坦白故意或无意犯下的过错,坦白爱而不得的人,坦白无法实现的理想和执念,坦白自己与苦难交手时的幸存办法…

可能人上了年纪,愈发需要一些坦白的机会,不排除有些人就是喜欢坦白哈。

总之,他们选择了脱口秀的方式,让自己被大家看见,也让大家从自己身上看到另一个自己。

我一直觉得,除了擅长写段子以外,真诚、温柔和谦逊的底色是最重要的。

它们可能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也让他规避了这一路上的诸多隐藏陷阱。

有些人依然在讲自己想讲的东西,王建国、庞博、呼兰、杨笠、孟川…锋利尖锐也好,绵里藏针也罢。

他们在不断提高与这个世界,与自己相处的阈值。

他们明白,不坦白就会困在里面,即使坦白,也可能无济于事,但是有些话必须说。

所以,我一直很感谢他们,愿意带我看那轮月亮。

还有你!张博洋!

“当我们讨论热搜时,不要吵架”第二季搞快点, 让我看看你呀!

笑果文化倒闭之前,我一定(尽量争取)去笑果训练营的!

封面 - 《去他X的世界》剧照

一切图源见水印

标题来源——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