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打醒了印度?印媒:想打赢解放军,得从五大要点进行检讨

要说俄乌冲突给哪个国家的冲击最大,很多人会认为是中国。实际上解放军早年深受苏俄军事体系影响不假,但历经多次军改后,解放军已经更贴近美军这样的西方现代化军事力量

【俄乌冲突】

真正被俄乌冲突打清醒的反倒是印度,印军的俄制装备占到了全军的70%以上,作战体系也深受苏俄影响,俄乌在战场上的得与失对于印度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

印度媒体的自省

俄乌战争爆发后,一家名为《国防新闻》的印度军事媒体就撰文点评了俄乌冲突给印度的启示,作者承认印度过去持有的很多军事发展观念已经动摇,俄罗斯在战场上吃的亏未来很可能会出现在印度身上。

【印度边防部队】

和俄罗斯一样,印度周边也存在战争可能,不论是中国还是巴基斯坦都可能和印度兵戎相见。

为此《国防新闻》专门通过俄乌战争的相关经验总结了五个战术要点,认为印军只有在这五个点上做出改变,才可能具备打赢解放军的可能。

见惯了自吹自擂的印度媒体,《国防时报》突然开始自我反省,对于看客来说还真是有些不习惯,但面对越加动荡的国际局势,印军可能确实到了做出改变的时候

【印度空军】

印媒提出的第一个战术要点就是印度必须提高国防领域的自主能力,尤其是在作战装备上,要尽量做到自给自足。印度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进口国,印度三军的武器装备也是有名的万国造。

造成印军这种特色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特殊的国际地位让东西方在武器出口上对印度都没有加以任何限制,印度本来又是金砖国家,完全能够负担起购买武器的开销。

二是印度国产武器确实难堪大用,印度军方失望的次数多了也就养成了造不如买的思维定势

【印军采购阵风战机】

但俄乌战争的现状却给印度泼了一盆冷水,印媒认为如果俄罗斯这样的军事强国都在战争中面临弹药和装备短缺的情况,依赖进口的印军一旦遭遇损失,形势只会更加恶劣。

印度购买的速度肯定是赶不上在高烈度战斗中损失的速度的,所以军需品的自给自足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保证战时供应的核心所在。

【战争消耗惊人】

第二个战术要点也和第一点遥相呼应,印媒认为未来战争可能不会再出现闪电战,很容易打成俄乌那样的大烂仗。如果战争的持续时间无法预料,部队的自给自足就更加重要了。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印度的LCA光辉战机项目已经失败的如此彻底,但印度依旧要坚定不移地发展下去,自主研发才是打造军事强国真正的出路。

【LCA光辉】

印媒眼中的未来战争

第三个要点则结合了印媒对未来战争形态的预测和看法,他们认为印军应该脚踏实地的发展常规火力。所谓常规火力其实就是传统的战争装备,如主战坦克和远程火炮等等。

【印军装甲部队】

印度的这一见解显然和国际主流背道而驰,但印媒其实也是有的放矢,常规火力在俄乌战场上的重要性确实越来越高

在战争早期俄乌战争潜力还比较充足的时候,双方尤其是俄罗斯还很乐于使用先进的高科技武器,如高超音速导弹等等。

但随着战争持续,这些高科技装备注定不可能成为战场上的主角,原因很简单,作战成本太高了。

【匕首高超音速导弹】

传统的战争武器依然会统治战争进程,这也是为什么在无人机等新型装备已经对传统地面装备构成巨大威胁的时候,各国仍在积极研制更先进的主战坦克

当然技术进步也给战争带来了无法否认的改变,印媒提出的第四个战术要点就和无人机有关,印媒认为无人机这类新装备将会极大提升传统战争武器的作战效能。

举个例子,为了提升火炮的精确打击能力,中美俄这些大国一开始都走的是制导炮弹的路子,比如美国的神剑制导炮弹和俄罗斯的红土地。

但制导炮弹有个问题,就是相比普通炮弹来说来价格太昂贵了,一枚神剑炮弹的成本就高达10万美元,地球上没几个国家能用得起。

【神剑制导炮弹】

但现代无人机的出现为炮兵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一架民用无人机不过上百美元,但却能帮助炮兵单位即时修正弹着点,实现用常规炮弹完成精准打击。

俄乌战场上就有乌克兰炮兵表示,在熟练的炮兵手里,靠着无人机的帮助能用第二发炮弹就直接命中目标,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除了炮兵,无人机也提升了步兵班组的态势感知能力,在俄乌战场的短兵相接中,哪一方拥有无人机往往就能获得胜利。印媒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建议印军要在自身的常规作战体系中探索无人机的应用和发展。

【俄军放飞无人机】

最后一个战术要点则是对印军作战体系的思考,印军和俄军有同样的问题,这两支军队都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体系化作战能力

印媒认为俄军吃的很多亏都是因为不同部队协同能力不足,根本无法做到有效沟通,相同的情况也很可能出现在信息化程度不高的印军身上。

不过话又说回来,目前世界上真正能够把海陆空天包含在一个互联互通的战场体系中军队也只有中美两军。印军即便意识到这一点,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突破。

资料来源:

【1】乌克兰危机:一场“假战争”及其影响的世界 .三联生活周刊[引用日期2022-02-22]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