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央企即将被除名?从巅峰到低谷,中信接盘谁来拯救?
1999年,我国为应对亚洲金融风暴带来的冲击,成立了四家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华融的成立目标是负责处理“老赖”不良资产,一旦完成任务就应该自动解散。
华融是怎么沦落到这个地步的?
但是,华融的一把手赖小民并不想就此放弃手中权力,决定通过改头换面来延续华融的生命。2009年,赖小民出任华融总裁,当时一年利润只有4个亿。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赖小民决心要把华融办大办强,让国家不得不继续维持其存在。
在赖小民上任后的头几年时间里,华融的利润出现了爆炸式增长。
到2017年,也就是赖小民被查前一年,华融的年利润已经达到了266亿元,短短9年时间增长了65倍之多。2015年10月,华融还在香港成功上市,一时间声势浩大,被外界誉为“最会赚钱”的国企之一。
为了进一步壮大自己的产业帝国,赖小民不仅聚焦主业不良资产处置,还让华融大举进军银行、证券、租赁、信托、期货等领域,一时间拥有了多家上市公司。然而,盲目快速扩张的后果就是管理跟不上,开始出现大量违规乱象。
2020年,华融恶果开始显现。这一年,华融竟然亏损高达1029亿元,相当于每天亏2.8亿,无论节假日。
更令外界震惊的是,2022年上半年华融的亏损仍在持续,累计3年半时间亏损总额达到了惊人的1350亿元,远远超过了公司的整体市值。
面对外界质疑,华融只能表示这主要是由于公司盲目扩张,大规模投入房地产领域,结果遇到市场下滑爆雷。由专治“老赖”变成自己成为“老赖”,可以说是最悲催的下场。
多年来,尽管华融上演了这场闹剧,但相关监管部门和内部治理都未能发现问题、制止膨胀。高管们也没能建言劝阻,只有坐收高薪。这表明了国家层面存在监管漏洞,也暴露了国企内部人员的能力与责任心不足。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惊人的窟窿呢?
在这种情况下,华融的万亿资产已经成为让人头疼的烫手山芋。2021年,中信等央企被迫增资420亿元给华融,避免其运转困难。
2022年,华融不得不宣布改名为“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公司”,简称“中信金融资产”,成为中信的一个子公司。
这标志着华融作为国家金融重镇的历史正式落幕。业内人士分析,接下来中信很可能会将华融拆分重组,暂时解决其不良资产问题。但中信能否在这场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digest这块“化学变态”,还有待观察。
无论如何,这场华融闹剧为国企改革敲响了警钟。它反映出国企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监管和审计体系存在漏洞,导致了一场滑铁卢。
相关部门必须吸取教训,加强监管力度,完善体制机制,确保国企健康运行。
结语
这也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在新的格局下,中信能否有效整合华融,使其步入正轨?我们拭目以待。
无论如何,这场风暴过后,中国金融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相信在不断改革中,国企必将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