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晚年顿悟:人生的真谛,不过两个字而已
公元1093年,62岁的苏轼,被贬到当时最为偏远的蛮荒之地——海南儋州。据史料记载,官员被贬海南,实际等同于流放,而且海南岛当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极为艰苦,所以流放海南岛和被判处死几乎没有太多差别。
更何况,当时苏轼已经六十多岁,身体也不太好,因此,刚被贬海南的时候,苏轼的心情很是低落,经常自伤自叹,不知何时才能离开这座困住自己的荒野之岛。
当然有很多人以为,苏轼或许会就此消沉下去,但没过多久,他却重新振作起来,并在海南开办学堂,讲学明道,教化日兴,开启了琼州的人文之盛。
那么苏轼是怎样走出人生困境的呢?原来,他参悟到了一个人生的真谛——虽然海南是一座孤岛,但中原大地又何尝不是一座更大的岛屿呢?
能困住一个人的,其实并不是荒岛,而是自己的心!当你心中的格局大了,那么再小的岛也困不住你的心,但如果心小了,那么任何地方都能将人囚禁至死。
在西汉的时候,有一个很著名的历史人物叫贾谊。贾谊是个少年天才,不到二十岁就辅佐河南郡守治理施政,成绩卓著,不久被汉文帝委以重用。
由于贾谊的才华过于出众,很快就遭到权臣妒忌排挤,被贬到偏远的长沙任职,自此以后,贾谊意志消沉,整日哀怨自伤,后来虽然调任梁怀王太傅,但梁怀王又不幸坠马身亡,贾谊更是忧郁沉沦,最终年仅三十三岁就英年早逝。
其实苏轼同样也是少年得志,二十出头就得到欧阳修的赏识,入仕以后,年轻的苏轼写过很多策论,阐述了自己对历史和时政的思想见解,其中就有一篇《贾谊论》,在这篇文章里,苏轼总结贾谊有这么一句话“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
其实人生的宿命,很多时候就和这句话当中的两个字有关,也就是——量和识!贾谊的人生,就是因为见识不够,气量不够,格局不大所造成的悲剧。以贾谊的才华,如果他有更大一点的格局和器量,也就不至于抑郁而终,很有可能东山再起,创造更为辉煌的成就。
苏轼和苏辙,是一对难兄难弟,有一次他们都处于被贬谪的处境,兄弟相见以后也只能在路边简单地吃一碗面条,但是这碗面是粗粮制成,苏辙一小口一小口吃得难以下咽,越是难吃他就越觉得人生愁苦没有希望。
而苏轼则狼吞虎咽,吃完以后他告诉弟弟:既然这碗面很难吃,那你就不要细嚼慢咽,而是要一口气嗦到肚子里,填饱肚子才有力气思考如何将生活继续。
人生不顺的时候,就像吃一碗难吃的面,与其细嚼慢咽沉浸在痛苦里,倒不如囫囵吞枣向前看,这就是面对人生逆境最好的应对。
当一个人见识过苦难与黑暗,他的心胸格局自然不会再局限于当下的琐碎和暂时的忧愁。而一个有才华志气的人,也不要同一时的委屈计较,否则就会重蹈贾谊屈居长沙的覆辙。
苏轼评价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人生真谛的确不过“量”和“识”两个字而已!人生宿命的两个关键无非就是气量与见识!如果当下你正处于生活的低谷,不妨在量字与识字上下一下功夫,我想,所有不好的一切都很快会苦尽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