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冲突时,尼赫鲁为何坚信中国不会动武?他严重低估毛主席决心

温馨提示:本文为历史故事,请感性阅读,理性看待,前1/2免费阅读

导读

60年代初中印两国国运之战背后新中国领导人的艰难决策,且让本文为您简要解读!

1947年8月15日,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以英国自治领的地位实现独立。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成为印度自治领第一任**。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已经有千千万万的印度民族英雄,前赴后继地奋斗了一百多年。

一代枭雄尼赫鲁

毫无疑问,尼赫鲁是印度历史上不世出的、具有雄才大略的领导人。在1947-1950年的三年时间里,尼赫鲁踌躇满志,开疆扩土,对内武力吞并了印度境内的所有土邦,完成了国家形式上的统一。

对外,印度于1947年10月印巴分治不久即发动了第一次印巴战争,并最终获得了克什米尔地区三分之二的土地和四分之三的人口,可谓大获全胜。

1950年1月26日印度成立共和国,成为了独立的主权国家,而三个多月前的1949年10月1日,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

当时,印度继承了英国殖民者留下的大量邮电、港口、军火等企业,还有5.47万公里铁路、134.7万吨/年的钢产量、600万产业工人。

反观1949年的新中国,铁路通车里程连2.2万公里都不到,钢产量15.8万吨,产业工人800万,可是当时中国的人口是5.6亿,而印度人口是3.7亿!

末代印度总督蒙巴顿勋爵夫妇和圣雄甘地

就在新中国下定决心抗美援朝,在朝鲜半岛和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大打出手之际,印度闷声大发展。

到1956年,印度政府不惜动鞭子动棍子,将境内所有的世袭王公全部取消,从而消灭了阻碍政府政令推行的传统封建势力。

1950年,印度政府开始实施土地改革,到1960年代中期,最终通过政府赎买的办法将大部分土地收归国有,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同时,尼赫鲁下令在所有的村级行政单位成立评议会,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普选制,到60年代中期,全印度56万个村已经有52万成立评议会,理论上所有公民都享有了相同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961年,印度通过军事进攻夺取葡萄牙殖民地果阿(现为印度果阿邦),最终实现了全国统一。

果阿的旧城堡

至此,尼赫鲁通过十五年的持续努力,已经打造了一个统一的、“民主”的、具有一定的工业实力的印度,在新中国的西南方向,一个谋求更高的国际地位和与地位相称的国际利益的强大势力正式崛起。

上一个在中国陆上邻国中崛起的如此强大的势力,还是1300多年前的高句丽。

尼赫鲁是借势借力的绝顶高手,新生的印度和新中国一样,都存在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需要,但印度的政治体制与西方国家类似,这使得印度在谋求意识形态认同方面占了很大便宜。

1955年,尼赫鲁与新中国**周恩来携手发起万隆会议,大力宣传“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并借着万隆会议的东风倡导发起不结盟运动。

周**在万隆会议上给与会代表签名留念

1961年9月,以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三个国家为首,25个国家的首脑参与了会议并通过了《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

吊诡的是,新中国却不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人,连成员国都不是。

这就相当于印度出了一块地,新中国在这块地上辛辛苦苦地浇水、施肥,最终地里长出的果子被尼赫鲁收了去。

其实,毛主席和周**早就看穿了尼赫鲁的手段,但是没有办法,没有印度搭这个台子,当时在外交方面急需打开局面的新中国连戏都唱不起来。

所以,中国和印度携手合作也算是各取所需,并不是印度巧取豪夺。

不结盟运动的主要成员国元首

但如果你认为尼赫鲁的意图只是带动第三世界国家建立不结盟运动,在美苏冷战的缝隙中求生存,那就大错特错了。

不得不说,尼赫鲁真是个政治天才。他策划发起不结盟运动,本质却是将不结盟运动作为最大的筹码,向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不断地索取利益。

美国给的援助少了,尼赫鲁就偏向苏联,苏联给的好处不够,尼赫鲁又向美国人送秋波,尼赫鲁带领的印度在冷战的大潮中可谓是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由于失去了中国大陆这个重要的战略支点,美国人为了遏制中国的目的卖力地讨好印度,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公开表示:印度正“怀着伟大的信念同世界其他国家讲话,而大家则怀着极大的崇敬倾听印度。”

到1959年,美国政府已经向印度提供了12亿美元贷款,并且艾森豪威尔上台之后美国人仍然在大把撒钱,这使印度政府不由得心花怒放。

尼赫鲁与艾森豪威尔

美国和印度的热络关系让赫鲁晓夫坐立不安,他上台之后不久,即答应帮助印度的比莱钢铁厂建设提供设计服务和生产设备,并对工程进行技术指导、人员培训。苏联为这个工厂提供5亿卢布贷款,贷款期限为12年,年利率仅有2.5%。

在赫鲁晓夫执政的十一年间,苏联一共向印度提供了高达10.2亿美元的援助,这一金额是苏联对我国“一五”计划援助的一倍以上。

尼赫鲁左手美元右手卢布,还有美苏支持的武器装备,腰杆顿时硬了起来,从1951年开始,尼赫鲁开始制定印度版本的“五年计划”,到1966年,印度一共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使得国民经济实现了4%的年均增长。

同时,印度国民收入年均增长达9%,除日本以外,印度成为亚洲少见的具有较强的工业基础的大国。1960年,印度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为新中国的62%,到1962年已经上升到新中国的89%!

尼赫鲁访问苏联

尼赫鲁,这个来自北方邦安拉阿巴德的婆罗门的儿子,对自己和对印度的期待都是非常高的,在《印度的发现》这本书中,他写下了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

印度……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引动我。我也不相信任何中间地位是可能的。

这话颇有点破釜沉舟,不战胜毋宁死的味道。

到1962年,尼赫鲁领导下的印度,已经距离这个“有声有色的大国”的目标非常接近了。

原本像尼赫鲁这样级别的高手,不要说在亚洲,就算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也是很难找到对手的,印度能够诞生尼赫鲁,是这个饱经沧桑的国家的幸运。

独立后快速发展的新德里

但很不巧,尼赫鲁遇到了魄力、智慧、谋略更胜于他的毛主席。真是既生瑜,何生亮!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