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章子怡郝蕾到吴镇宇宁静,演技类综艺开始考验导师的“演技”了

搜狐娱乐专稿(林真心/文)演技类综艺,迎来了七年之痒。

从2017年的《演员的诞生》到在播的《无限超越班2》,演综从一本离谱演技图鉴,进化成了内娱生态大赏。

显然,观众对选手们极致化的表演已经免疫。反而是以吴镇宇为代表的导师们,凭借精湛的综艺演技扛起了话题。

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演综变味,正是从导师开始的。

演技类综艺,丢掉初心?

“吴镇宇就是演综导演最喜欢的导师类型啊。”曾深度参与过某档演技类综艺的工作人员小怡告诉搜狐娱乐。

吴镇宇变脸、宁静工伤,是近期综艺市场为数不多的热门话题。

在演技类综艺《无限超越班2》中,导师吴镇宇频繁因为选手们的迷惑发言和糟糕表演露出不同的尴尬表情。

听到选手有一些和表演无关的表述,他的发言总是一针见血。朱梓骁动情表示想从直播间重回片场,其他导师纷纷鼓励、支持,吴镇宇反问道:“不是要考验他的演技吗?”

当金莎在一档演技类节目讲述自己和男友的“忘年恋”故事时,吴镇宇突然冒出一个“你演他妈妈你愿意吗”的问题,把聊天拉回正题的同时,也让网友听出了几分嘲笑的意味。

在最新一期节目里,吴镇宇更是被张睿的表演气到离场。

向来心直口快的宁静,同样在节目里“失控”。被不懂表演还用力过猛的纪凌尘强行抱住,宁静一句“这是个疯子吗”,不知道是在戏里的即兴发挥,还是不小心说出了心里话。

虽然事后双方都在社交平台发文回应,纪凌尘道歉并感谢了宁静,宁静也夸了纪凌尘“特有趣,一根经挺好”,但在网友们眼里,宁静已经是演综“受害者联盟”的一员了。

不知从何时开始,导师取代选手成为了演综的“流量担当”。常常爆金句的李诚儒、“面试判官”吴镇宇、反矫达人尔冬升纷纷出圈,扛起了节目的讨论度。

“我觉得有利有弊吧。导师出圈,肯定是给节目带来了流量和曝光。对于很多重商业属性的节目组和导演来说,肯定是很有利的。”某演综导演组成员Echo说。

至于弊端,就是对口碑的损耗。复盘从2017年至今的各类演综,豆瓣评分最高的也只有6.6分,一半以上的节目没达到6分及格线,最低的《我是女演员》则由于种种原因低至2.7分。

差强人意的表演、尴尬的矛盾冲突、同质化的套路,一步步把演综拉入了低分旋涡。

如今已不再从事综艺行业的小怡觉得,演技类综艺已经脱离了“帮助演员提升演技”的初心。“以前我们邀约嘉宾的时候,能感受到很多演员都是真心想提升自己,或者真的想挖掘好演员的。现在,节目内容真假掺半吧,反正没有任何的初心可言,宣传重点都放在宣传导师上了。”

演综革命,导师换代

那么,演综的导师,是如何一步步站上话题中心的?

在2017-2018年,内娱正式引进演技类综艺这个品类后,首先坐上导师席位的是手握奖项和实绩的影帝影后、最佳男女主角们。

章子怡、刘烨、宋丹丹、张国立都是代表作繁多的知名演员。周冬雨彼时还没成为最年轻的“三金影后”,但也已经手握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

不难发现,1.0阶段的演综是用奖项作为导师邀约标准的。“以前我们出导师的备选名单,也会首先考虑本身有知名度、专业性强的演员,如果是大咖就更好了。”小怡透露。

来到2.0阶段,《演员请就位》带着“导演”这个角色进入了演综领域。

以陈凯歌、李少红为代表的一批有过经典作品的导演加入,意味着演综继续尝试还原真实的片场生态,从而带给观众新鲜感。

引入导演个人评价体系和市场评级机制,效果的确还不错。从数据来看,《演员请就位》拿到了6.5的豆瓣评分;从热度来看,陈凯歌和郭敬明互拍、互评作品,也吸引了不少关注。

而且,导演的存在,更方便演综用不为人知的片场秘闻来吸引观众们。你或许不记得《我就是演员3》李梦表现如何,但应该记得张纪中质问李梦为什么会被《白鹿原》剧组换角,记得张颂文讲述的那个苹果的故事。

当然,这一阶段演综的出圈代表除了导演,还有李诚儒的“如坐针毡、如芒刺背”。

如果说此前影帝影后、导演们只是普通的耿直、严苛,那么李诚儒就已经升级到了“相当敢说”、“观众嘴替”的形象。

加上后来的“如鲠在喉”,一段“三如金句”,流传至今。

破圈流行的犀利金句,也带着演综进入了3.0阶段。

这一阶段,内娱演综迎来了更加“真性情”的香港导演及演员前辈,包括但不限于尔冬升、曾国祥、吴镇宇、惠英红。

当然,在1.0阶段有过出色表现的郝蕾,也依旧活跃在各类演综中扮演导师一角。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反矫、真实、不留情面。这档节目有尔冬升先痛批陈宥维演技,再禁止张大大卖惨;另一档节目就有吴镇宇戳破赵樱子“迪幂孟扎”的小心思,嘲讽偶像拍吻戏还要考虑粉丝感受。

“后来邀请导师,最重要的就是‘敢说’,能当观众的嘴替,在节目里看导师吵架。”小怡透露,在前期邀约时,节目组会给出A、B、C三种导师分类,在她们的分类中,宁静、郝蕾都是属于C类“嘴替”类型的:“比如郝蕾,她非常敢说,而且也很有意向参加这类节目。”

演综导师,深入节目内部

流水的剧本,铁打的“严师”。

仔细梳理这个过程就会发现,演综的进阶和导师人选的变化呈现强相关。

而这种关系,是多方促成的。

某演综导演组成员Echo给搜狐娱乐讲述了项目筹备期的一个小插曲。在开会讨论过程中,Echo发现大家绕来绕去都会回到这样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做到资方要求的“有爆点”?

意识到这一点时,有过丰富综艺经验的Echo突然破防了。“以前做的综艺,前期开会的时候我们讨论的都是‘观众想不想看’、‘内容怎样才能立住’,但是做这个节目的时候,我发现我已经把内容抛开了。”

Echo告诉搜狐娱乐,该投资方对演技类综艺已经形成了“刻板印象”——一定要吵架。“他们的要求就是有爆点,就喜欢有流量、有话题的导师。”

导师的戏份逐渐“重”过选手,不仅仅是网友的观感,也是节目组导演们的亲身感受。

小怡告诉搜狐娱乐,在前期邀约过程中,导师越来越“大牌”。

有一位前辈因为节目组派来邀约自己的是位实习生,沟通过程出现问题,怒发朋友圈痛斥该节目“侮辱人”。最后还是总负责人出马才平息了事件。

“导师的时薪都非常非常高,但实际要录制的内容比选手们少得多,也更加轻松。即便如此,很多导师也都是看‘人情’才来的。”小怡说。

而真正到了录制环节,“每个导师都要花时间对剧本。”小怡透露,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其实很多选手都有成长和提升,但是所谓的成长型好剧本通常只会给到特定的某一个人。

为了合力塑造这位选手的成长线,他们会和点评的导师们提前打好招呼。“比如说我会去告诉导师,xxx私下真的很用功,在录制的时候遇到了怎样怎样的情况,做了哪些努力。如果导师配合的话,他是会在正式录制的时候把这些说出来的。”小怡说。

更多时候,节目组则是和导师沟通“语言的艺术”。

“明明知道这个翻拍很烂了,但是为了控制网上的讨论方向,我们会和导师打招呼,让他们嘴下留情。”小怡透露,在她接触过的所有导师里,李诚儒是比较少接受对剧本的嘉宾。“有的时候我们也会和他沟通‘今天稍微控制一下’。”

即便到了最终的剪辑环节,节目内容也要得到导师的认可才能播出。

小怡透露,综艺节目一般不会让艺人团队参与剪辑,但此前某档演综中的影后导师是拥有审片权的。

而小怡所在的那档演综,虽然其中的导师都没有挑明要审片权,但是导师依然能第一时间知道后期有没有“乱剪”。

“像这种情况就是在导演组内部‘有人’,时时刻刻盯着剪辑方向。所以观众能看到的那些节目内容,也都是导师默许的,否则根本播不出来。”小怡说。

节目内外,导师都俨然成了最重要的角色。

这对演综来说或许有利,但对普通观众来说,真的是一种好的趋势吗?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