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battle”,成都这场艺术展吸引众多顶级“后浪”

遇上一场“Idea Battle”,而且是在艺术家之间展开的“battle”,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7月23日晚,《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进了位于成都许燎源博物馆的“甩点·他山之石”当代艺术展。

在这座成都文化艺术重要的“高地”之上,罗德岛设计学院、芝加哥艺术大学及伦敦艺术学院的学子们,以“学术拜访者”的身份,与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馆的艺术家们一起,共同打造了一场跨越七大主题、融合多种艺术形式的深度交流展。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谢陶 摄1.

有一种四川方言里,“甩点”用于表达“约架”(Battle),但在此次展览里更多是指“Idea Battle”——一次在技术与思维层面的“约架”。

活动现场,艺术家们通过参展原作和手稿的呈现,将自身研究的脉络与现场的展陈相结合,并与不同领域的创作者深度交流、碰撞。

记者观察到,与大多数青年艺术家的展览不同,这是一场完全由青年艺术家自发组织的展览。

从原本局限于学校的小型展览,最终演变成一个全面的计划——来自“海外三校”的60余位青年艺术家,他们略带青涩地、勇猛地前来成都,用艺术“约架”。

根据研究方向,本次展览划分成七个创作板块,青年艺术家从线上到展厅,进行由思想到创作的学术交流。

在本次展览策展人、罗德岛设计学院学生陈雨辰看来:“全球化的背景下,艺术展览越来越多地涉及到跨文化的议题,如身份认同、文化差异和社会问题等。通过展示来自不同文化的艺术作品,展览促进了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也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探索和表达跨文化议题的空间。”

陈雨辰(右二)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谢陶 摄

本次的展览执行杨梓涵,是第一次参与到如此大规模的艺术展,无论是前期的策划筹备,对接不同领域的艺术家,还是后期的具体展陈及活动现场协调,她都展现出属于00后年轻人的热情与专注。“看到一场展览从萌芽到真正落地,我很高兴能够参与这样的过程,一边碰撞思想,一边磨砺身心。事实上,每一场展览,每一件作品的背后都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在看似‘轻盈’的艺术表达之外,背后还有很多繁杂而有‘重量’的默默贡献。”

本次展览执行总监吴雨晓常年活跃于纽约与成都两地。在她看来,“成都这座城市具备一种杂糅多元的气质,这里的水土总能孕育出独树一帜的艺术家群落。我们特地将展览的首站放在了成都,看重的就是其在整个艺术领域的显示度与吸引力,我们也希望以学术交流和挑战的形式,激发年轻艺术家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学术探讨。”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谢陶 摄2.

来自芝加哥设计学院的参展艺术家邓雨田,出生于上海,在美国的求学经历为她提供了一种“两重性”的旁观者视角。

邓雨田(右)李茂辉(左)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谢陶 摄

在她创作的雕塑《泡沫》中,“让岩石面对蒸汽流泪,直到地暖遍烧高原”的理念直接催发了雕塑的诞生。关于这件作品,邓雨田面向观众,面向自我抛出了她的疑问:“高速运转的现今社会同时将物质体验与情感关系变得如飘萍泡沫一般。在百无聊赖、战战兢兢的群体性空虚面前,我又回归到对自我的内省中。假如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中要做出实质性的改变,我所从事的艺术能以、也将以何种形式达成?”

目前,就读于罗德岛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的王冠斌,以“界”为主题带来了三幅作品。

“界,边界也。何为边界?天圆地方。何为方圆?目之所及。有的人看到了片面的我,我满足了他们于我的想象。他们看到了世间的一面。我想看到完整的世界,”王冠斌向记者分享道他的创作理念。

王冠斌在自己的作品前进行介绍讲解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谢陶 摄

“创作者的?影是不可避免的。当你在画这幅作品的时候,镜?就像眼睛?样也在观察你,所以画?总会映射出创作者的影?。?个?如何描述他眼前的景或物可以当作是?个?对于?我的表述,因为所有?在观察的时候都会带有??的?度、??的感情?彩、??的认知偏见,”王冠斌说。

对于世界各地的“拜访者们”,川音成都美院的艺术家们对自己的创作是淡定的,交流是真诚的,通过探讨和艺术作品的展示,引导彼此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所探索的艺术方向。

来自于川音成都美院的参展艺术家李茂辉,其作品主要探索现代人混淆虚拟与真实的精神幻觉以及碎片化生活后该有的精神导向,本次展览,他带来了《太虚幻境图》与《蓬莱警幻》两幅作品。

“自然存在的本身就是治愈现代人精神疾病的良药。从此处出发,我的最新系列作品通过结合电子视觉特征与古人寻山问水的智慧,在亦真亦假的幻觉中去‘缝合’被割裂的现实,重新与自然对话,在自然中觉醒,”李茂辉分享道。

在李茂辉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切磋交流的机会,我们现在处于一个高度‘视觉景观’的时代,信息碎片化,这样面对面,接地气的艺术交流活动显得难能可贵。”

记者手记:

在这场活动之中,我看到了很多独具个性的艺术创作者,他们或青涩或成熟,或内敛或外放,或对现实世界秉持深度的反思,或对传统的山水人文充满向往,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自发地思考,自由地表达。

某种程度上,从这场展览,我们不仅看到了当前策展理念的转变——从传统机构主导展览内容,向更加注重艺术家和策展人的主动性转变。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成都艺术社区的“自发性”与“创造性”,而这正是一座城市最为重要的活力源泉之一。

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郭健东 )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