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罢工潮、大片没落、中日票仓崩塌…2023年的好莱坞,危机之下还有多少生机?

【版权申明:本文为@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违者必究!】

对于好莱坞来说,刚刚结束的2023年是变动巨大、悲喜交加的一年。影市整体行情黯淡,场外罢工风波影响深远,但又有许多茁壮的新鲜要素正在生根发芽。

根据权威票房网站boxofficemojo提供的数据,2023年,北美电影市场的票房总量达到89.05亿美元,相比去年的73.7亿上涨20.8%,创造疫情以来最佳表现。但相比2018年创造的118.9亿最高年度纪录,仍落后25.1%。

2014-2023北美总票房和上映电影数量

2014-2023北美总票房和上映电影数量

这个成绩不算太差,但也说不上好。拖累大盘的主要因素有三点,一是影片供给不足,2023年北美上映电影数量(586部)仅相当于2018年(993部)的六成;二是市场观影偏好向着更有利于流媒体的方向靠近;三是依赖CGI特效的“大片策略”在2023年遭遇太多失败。

总之,在整体需求的全面复苏上,好莱坞还有待努力。虽然也有亮点、爆点出现,但2023年好莱坞电影总体市场表现带给各制片厂的,是五味杂陈、忧虑大于乐观的复杂感受。

全球市场整体还算稳固,

中日印等海外票仓崩塌

2023年,好莱坞在全球电影市场中的主导地位依然稳固,但在少数重要市场,好莱坞的绝对统治已被本土电影颠覆。

我国的情况不必多介绍,相信过去一整年来,中国观众会听到不少“好莱坞败退”的消息。2023年,排除被算作“合拍片”的《巨齿鲨2》,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内地市场的票房份额已经退到13%左右。

如果说好莱坞在中国败退的因素可以部分归结为两国关系紧张的外部因素,那么近几年来,好莱坞在日本市场的光速下落则足以证明“文化差异+本土电影发展=好莱坞市场份额下降”的等式。

2023年,日本电影票房前十名仅有《超级马力欧兄弟》(美日合拍)和《碟中谍7》两部好莱坞电影——要知道2017年这个数量还是八部。好莱坞的全年市场份额已落到三成以下。

好莱坞在印度的情况甚至比中日更加惨淡。在宝莱坞大幅回春的2023年,拿下好莱坞在印票房冠军的《奥本海默》,仅以13.17亿卢比的成绩列年榜第18位。

虽然2023年的好莱坞在全球前十大电影市场中的北美、英国、墨西哥、德国、西班牙、澳大利亚仍具有统治力,在韩国、法国也能压过本土电影一头,但其霸权比起九十年代以来到疫情前的“巅峰时刻”已有所松动。

考虑到好莱坞仍占据主导地位的市场多为发达经济体,扩张迟缓,而中、印电影市场仍将显著成长,墨西哥市场发育起来后制作本土电影也是势在必行,好莱坞的市场份额今后想要进一步扩大,就更困难了。

再者,2023年印度电影和《哥斯拉-1.0》代表的外语片在北美获得成功,引发观影热潮,北美观众对外语片一贯置若罔闻的认知有所扭转。如果这样的风向再吹几年,长久看来可能在好莱坞的北美老家打破其一家独大的局面。

这样看来,好莱坞今后将面临的挑战虽不算紧迫,但却是真实、难以避免的。

始料未及的失败,逼迫好莱坞改变

来看下2023年好莱坞电影北美票房榜和全球票房榜的前20名。

看这两个榜单不难发现,2023年里,许多颠覆性的电影现象在好莱坞隆重登场。

某些获得过巨大成功的制作经验在2023跌落神坛,催生出业界前所未有的强烈危机意识;但与此同时,又有某些远超预期的黑马新贵横空出世,它们有可能开辟不同赛道,推进动能转换,奠定好莱坞未来数年的新出路。

只是这种转变的剧烈程度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预料。如果有人在年初告诉你:绝大多数超级英雄电影和《夺宝奇兵》《碟中谍》的系列新作都将面临亏损,甚至血赔——那你一定会觉得这个人疯了。

八年前,斯皮尔伯格认为超级英雄电影早晚要步西部片后尘,被观众冷落。

发完这话之后的几年间,以“漫威宇宙”为代表的超级英雄类型数量、规模和市场份额都进一步攀升,并在2019年达到历史顶峰。

就在去年,全球票房前八名的电影中还有四部是超级英雄片。DC大片《黑亚当》全球票房3.9亿美元,就被认为是重大失利。超英虽然不比前几年风光,但怎么看也不像是“夕阳类型”。

结果2023年,《雷霆沙赞2》《闪电侠》《蓝甲虫》《惊奇队长2》《海王2》一个个走上了“嘲笑—质疑—理解—成为—不如”《黑亚当》的道路。

真人超英大片中,票房依旧优异的《银河护卫队3》已是独苗,其余超英电影除《蚁人3》勉强保本,其余尽数惨败。其中,屡屡开支超额、多次补拍重拍的《闪电侠》和《惊奇队长2》,都有资格被列入好莱坞历史级票房哑弹之列。

除超级英雄电影没落之外,《夺宝奇兵》和《碟中谍》两部传统娱乐大IP的失利,也具有标志意义。

如果说《夺宝奇兵5》的问题可以归结到IP实在太老,续集质量也一般上,那《碟中谍7》携着去年《壮志凌云2》的“汤姆·克鲁斯雄风”和全面好评的绝佳开局,最终却只交出刚刚回本的票房成绩,就令人泄气了。

这些只能归结到观众的疲劳度上。不论是从受到好评的传统IP巨片《碟中谍7》,还是遭到恶评的一众超级英雄片,还是《星愿》这样理论上最安全的合家欢动画的意外失利中,都不难看出,好莱坞“巨片”明显愈发对观众显得臃肿、空洞、不再新鲜了。

不过即使片子吸引力下降,也不一定要亏大钱。好莱坞的项目管理,也出了大问题,这才有2023年动辄赔掉一两亿美元的财务灾难。

12月,成本不到1500万美元的日本科幻片《哥斯拉-1.0》在北美上映,掀起了观众对“好莱坞乱花钱”的大批斗。

这几年间,由于疫情影响和流程管理不佳等因素,好莱坞头部制作的制片成本高到了极其夸张的程度。3亿美元级预算时有曝光,但成片又往往让观众深感“哪儿花了这么多钱”。

经历这一系列连环失败的好莱坞,在内容生产上摆脱严重的路径依赖,反思传统的视觉奇观和英雄叙事路线,发掘新的IP和动能,同时优化管理,已经是势在必行。

“奥芭马”意外成功,给好莱坞提供新思路

2023年好莱坞见证了太多意料之外的惨败,但市场却没有全面崩塌,这是因为同样有几匹“黑马”获得了意料之外的巨大成功。

环球影业照明工作室出品的任天堂游戏IP改编动画《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引爆上半年票房,成为超级黑马;暑期,《芭比》和《奥本海默》同期上映组成“芭比海默”团队,掀起了观影高潮,促成两部电影的票房都大大超出预期。

2023年的全球票房前三名,也是好莱坞的三个最大赢家中没有一部是续集或翻拍,这个结果也足够令人吃惊。

《超级马力欧兄弟》虽为全球知名的任天堂游戏IP,但有《大侦探皮卡丘》2019年的平淡成绩在前,玩家转化率存疑。预期再乐观,也不至于过头到“全球票房13亿美元+”的地步。

《芭比》是改编自超级玩具IP不假,但其类型定位不明,实在不像传统认知里的“冠军大片”标配——票房网站boxofficepro映前一个月给出的芭比北美票房预测仅为1.2亿至2.26亿美元(最终结果是6.36亿)。

而同期,该网站给《奥本海默》开出的北美票房预测是1.37亿至1.87亿美元(最终成绩3.26)。虽然“诺兰执导”能保住《奥本海默》流量的底,但谁也想不到这部极少特效、长达三小时的历史传记正剧,能够成为2023年的全球票房季军。

事后来看,《超级马力欧兄弟》成功填补了上半年合家欢受众需求的市场空白,《芭比》兼顾了广大的玩具群众基础和女性主义表达,《奥本海默》导演和演员的明星效应强大,可以说大爆都是理所当然。

但这样的“后见之明”在事前当然是很难做出的。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好莱坞巨头们2023年两三亿美元押宝的特效巨作们成绩惨淡,成本均只有一亿的“奥芭马”意外走俏。

此外,右翼保守观众热捧的独立制作“打拐”电影《自由之声》,以及泰勒·斯威夫特的演唱会实录电影《泰勒·斯威夫特:时代巡演》均异军突起,顶替了许多票房哑弹的市场份额。

2023年好莱坞的其他亮点还包括恐怖片表现坚挺,其中青少年游改恐怖片《玩具熊的五夜后宫》虽然恶评如潮且同步流媒体,但仍大获票房成功。面向保守市场的福音电影成绩,也愈发稳固。

不同于《夺宝奇兵》和《碟中谍》这类古早动作片系列的颓势,《疾速追杀4》和《奎迪3》这两个近十年来新兴的动作片系列续作双双刷新系列最佳成绩,显然是新鲜感作用的体现。

不过2024年开始,好莱坞或许会有意吸收2023成功的有益经验,努力扭转颓势。

以营销为例,最突出的自然是分属华纳和环球的两部暑期档电影《芭比》和《奥本海默》进行捆绑营销,产生了一加一远大于二的意外效果。这也算是古典好莱坞时期的“双片联映”经典销售法,带给当代好莱坞的“老经验新启示”。而《自由之声》特殊的“传教士订票”策略,也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当然,更重要的启示还是在创作端。在超英和传统IP走入低潮的阵痛期,好莱坞需要大力开发新的IP进行流量转化,尤其是注重发展“影游联动”这个未来好莱坞的金饭碗。

另一方面,请回“电影”,稍微从特效轰炸的悬浮套路上下来一点。提升影片的真实品质和现实指向。

各公司成绩不一,行业等待大洗牌

分公司来看,好莱坞传统“五大”的成绩好坏不一。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自然是迪士尼的滑铁卢。2023年的迪士尼收获48.27亿美元全球票房,自2016年起就牢牢霸占的冠军地位被49.07亿美元票房的环球超越。

除漫威电影《惊奇队长2》和巨制续集《夺宝奇兵5》惨败之外,赔大钱的还有恐怖喜剧大片《幽灵鬼屋》。《蚁人3》《疯狂元素城》《小美人鱼》等重头戏虽不算失败,但也没能大爆。

2023年的迪士尼没有一部电影票房超过10亿美元。要知道迪士尼在2019年可是有高达9部“10亿+”电影。当年所有迪士尼电影全球票房高达132亿美元,创造单一公司单年票房历史记录。相比之下,2023年迪士尼的成绩太寒碜了。

但除旗下漫威的疲软之外,最值得让迪士尼担忧的,可能是本部出品的百年献礼动画《星愿》惨败。直接关乎公司脸面的大工程搞砸,实在说不过去。

曾经凭借《无敌破坏王》《冰雪奇缘》《疯狂动物城》等现象级大作横扫全球的迪士尼本部动画工作室,过去三年仿佛完全丧失竞争力,《寻龙传说》《魔法满屋》《奇异世界》《星愿》四连败。

而《星愿》工作人员抱怨工期太短、制作不佳、管理不善的新闻不绝如缕,这足以证明迪士尼内部确实有系统性问题需要解决,麻烦不小。

环球凭借《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奥本海默》成为赢家,《玩具熊的五夜后宫》和《梅根》作为恐怖片代表,也是环球的成功案例。

环球2023年的另一大优势是失败较少。除《速度与激情10》因高得离谱的成本未获得理想收益外,环球只有《雷恩菲尔德》《得墨忒耳号的最后航程》等少数中等制作影片票房大败。在这个全世界各行业“比烂”的局面下,“输少”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赢多”。

华纳收获38.4亿美元列第三,看上去还不错,但公司2023年的业绩仍不能说好。

因为虽然有《芭比》的巨大成功,《奎迪3》《鬼玩人:崛起》《修女2》《旺卡》等电影也收获颇丰,但华纳赚的钱基本都被DC的四部超级英雄灾难《雷霆沙赞2》《闪电侠》《蓝甲虫》《海王2》亏没了,甚至上个月还有新闻说华纳破产风险很大。

2023年只发行了8部院线片的索尼哥伦比亚收获20.9亿美元列第四,《蜘蛛侠:纵横宇宙》动画是拳头产品。

躺平很多年,只是时不时支棱一下的派拉蒙总票房20.3亿美元列第五,游改大作《龙与地下城》亏钱,超级大片《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和《碟中谍7》也都不算成功。

2023年,好莱坞电影公司格局重整的消息不多。但半个月前传出华纳-派拉蒙可能合并的年末重量新闻,还是震惊了世界。

虽然事情还处于八字刚有半撇的阶段,能不能成还不知道。但两方出于应对旗下流媒体平台和电影业务亏损进行资源整合的意向,还是反映了“日子越发不好过”的行业趋势。

作为电影院对手,流媒体也在降本增效

近十年的重要趋势是,随着流媒体平台迅速扩张,平台自产、网速提高、窗口期缩短等因素,家庭观影越发成为普通观众青睐的消费方式。

根据美国国民调查小组(NRG)的数据,2023年已有64%观众喜爱家庭观影胜过电影院,院线电影面临的危机是相当紧迫的。这也是前些年流媒体巨头们争相制作原创电影的动力。

但随着全球经济下行和通货膨胀,流媒体平台的“烧钱赢用户”战略在这两年也必须暂缓,各大平台纷纷开始“降本增效”,削减预算。

反映到2023年的流媒体电影上,就是网飞(Netflix)2023年只有《石之心》《月球叛军:火之女》算“大片”;亚马逊prime video依然搞中低成本“片海”。

只有Apple+还在搞大片战略,不过《花月杀手》《拿破仑》也都立项很早,现在的Apple+,做这种赔本赚吆喝的买卖估计该更谨慎了。

流媒体平台的热情降温或许证明,院线电影仍然是不可能被彻底取代的娱乐体验。这也给好莱坞传统制片业务留下了更多的调整时间。

但总的来说,流媒体电影目前仍给了一些优秀电影人空间。比如《花月杀手》《拿破仑》这样好莱坞五大不会通过的“赔钱项目”,以及《惊天营救2》这样更具进取精神的传统类型制作。

同时,《玩具熊五夜后宫》的成功也说明,影院流媒体同步上映不一定就等于放弃院线票房,关键在营销和传播要抓紧。这或许能给好莱坞院线电影方和流媒体都能带来一些启示。

编剧演员大罢工,

好莱坞更大变迁还在后面

最后,不得不简单谈一下2023年好莱坞在电影院外的头号关键词——“罢工”。

5月,代表1.15万名编剧的美国编剧工会(WGA)罢工,7月,代表16万名专业演艺人士的美国演员工会为声援WGA开始罢工,这是两个工会 63 年来首次同时罢工。在前者持续148天,后者持续118天后,两大工会双双与制片人联盟达成初步协议,罢工停止。

罢工造成了自新冠流行以来美国影视业最严重的停摆。两大工会罢工的诉求很多,大多和利益分配、薪资、著作权收益相关。这方面的主要原因,除新冠这一黑天鹅事件外,还包括流媒体兴盛带来深刻的行业生态变迁,影视业的创作、雇佣、获利模式,越发朝着不利于编剧利益的方向发展。在此不作详细介绍。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值得着重关注的是生成类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势头。编剧意识到自己的职业根基可能已经到了危如累卵的地步,如果不闹一闹,制片人用ChatGPT类产品取代绝大部分人类编剧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甚至演员,也有可能被买断面部和身体信息建模,排除不了被取代的风险。李连杰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有过这样的经历,现在人工智能进步了一大截,好莱坞更有动机这么做了。

虽然最终达成的新劳资协议,明确了人工智能仅能用作帮助研究或促进剧本创意,而非取代人类编剧的工具,但许多高瞻远瞩的观察者对此保持怀疑。因为人工智能取代绝大部分剧本创作的逻辑,是新科技革命推动先进生产力迭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大势”。

所以,罢工本身给好莱坞带来的直接冲击固然不小。比如罢工期间,好莱坞上映影片的宣传工作受到主演不参与宣传负面影响,多少拖累了2023年好莱坞电影的业绩。许多项目停摆,将导致2024和2025的电影将供给不力。

但罢工反映的深刻媒介变迁,才是对好莱坞提出的最大挑战。

好莱坞如何应对、适应流媒体大势,如何利用人工智能革新电影制作,如何发掘新的动能赢回观众。在东西方日渐割裂的客观环境趋势下,好莱坞还能重返霸主辉煌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文/阿拉纽特)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