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批国宴:吃了的还没丢了的多,请外国人吃饭有四菜一汤足够
“三年困难时期”后,毛主席仍然不改艰苦朴素的本色,在一次和汪东兴的谈话中,主席对国宴提出了批评:“我们准备的国宴,很多外国人都不爱吃,吃了的还没丢了的多,我看,以后请外国人吃饭有四菜一汤就足够了。”
从此以后,宛如满汉全席一般的国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49年10月1日,**人民政府举办了新中国第一次国宴,共有600多位来宾参加了本次国宴。
周**将淮扬菜和鲁菜定为国宴的主导菜系,因为淮扬菜和鲁菜的口味更加大众化,能符合大多数人的口味。
第一次国宴的地址定在了北京饭店,但当时北京饭店并不擅长做中餐,只能去著名的淮扬菜饭店玉华台请来9位大厨,才完成了本次国宴!
第一次国宴准备的菜并没有什么特别名贵的,大多是红烧狮子头、翡翠虾仁、清炖土鸡等家常菜系。
但是作为新中国的第一次国宴,其历史意义是无比巨大的,朱老总高举酒杯在宴会上进行了热情的讲话:“同志们,今天是改变历史的一天!”
从1949年开始,每年的国庆节一定会举办一次盛大的国宴,每年的规格都会上升,参加国宴的人也越来越多,最后甚至达到了上万人的规模!
进入60年代后,国内的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动来到中国做客,每次接待外宾都会召开国宴,迎来送往、陪同应酬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国家领导人的工作量。
在一次招待外宾的过程中,毛主席发现精心准备的燕窝鱼翅,并不符合外国客人的胃口,每个人都是浅尝一口,剩下的就都浪费了。
宴会结束后,毛主席叫来了汪东兴,对接待过程中的一些浪费行为提出了批评:“我们准备的国宴,很多外国人都不爱吃,吃了的还没丢了的多,我看,以后请外国人吃饭有四菜一汤就足够了。”
彼时新中国刚从“三年困难时期”的阴霾中走出,毛主席依旧保持着艰苦朴素的本色,自参加革命以来,毛主席的生活作风就非常简朴,能省则省。
有一次,外交部的官员提出为毛主席做一双新皮鞋,维护新中国的形象。毛主席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并指责道:“他们来中国是为了见我毛泽东,不是为了见我的皮鞋的!”
国宴上的粮食大把大把地浪费,毛主席看到后自然心疼不已。
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曾经像满汉全席一般的国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礼宾部将国宴规模改为了“四菜一汤”的规格,西餐则是“三菜一汤”,但是水果、点心和主食没有算在里面。
周**还提出,要根据客人针对性地定制菜谱,比如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喜欢吃“红烧狮子头”,非洲的客人更喜欢吃海鲜类,南亚的客人口味较重等等。
这些措施都取得了成效,很快就刹住了宴会铺张浪费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