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桥》游击队是什么人?1977年11月29日首播《巧入敌后》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南斯拉夫电影《桥》里的游击队都是些什么人?1977年11月29日,我国首播外国电视剧南斯拉夫的《巧入敌后》

《巧入敌后》是一部南斯拉夫电视剧,共有13集,讲述了二战期间南斯拉夫游击队与德国占领军巧妙周旋的惊险故事。

这部电视剧在1976年首播于南斯拉夫电视台,我国在1977年引进播出。

被普通老百姓看到这部电视剧,还是1979年**电视台播出的时候。

《巧入敌后》是**电视台第一部译制片,也是新中国第一部译制电视剧。

在八个样板戏时代,这种电影就是超级牛逼了。

在改革开放前,基本没有引进西方的电影电视剧。少量的译制片,基本都来自社会主义阵营。

更有趣的是,由于苏联老大哥成为了苏修,苏联电影也不能引进,只剩下一些社会主义小国。

当时有个顺口溜: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南斯拉夫电影打打闹闹。

这是啥意思?

当年引进的朝鲜电影,都是同一个套路。朝鲜旧社会万分黑暗,制造了无数悲剧和惨剧,演员都会哭哭啼啼。镜头一转,朝鲜到了新时代,在伟大领袖的指导下一切都变好了,人民当家作主,过上幸福生活,演员转而哈哈大笑。这就是朝鲜电影哭哭笑笑。

至于越南电影飞机大炮,很容易理解。

当年北越在打越南战争,电影几乎都是反映战争生活的。标准的镜头就是满天的飞机,满地的大炮,北越士兵英勇战斗,前仆后继的打美国鬼子。

罗马尼亚是中国的友好国家,而这个国家的特点是比较开放,尤其男女关系上,基本只要你情我愿,组织上就不管泡妞钓凯子的事情。所以,罗马尼亚电影中有一些爱情场面,其实也就是拥抱几下,连接吻都没有。

在当时禁欲的中国,这种大庭广众之下搂搂抱抱,就是惊世骇俗的举动。那个年代的中国未婚男女在公开场合搂抱,甚至可以算作耍流氓被抓到派出所的。另外,罗马尼亚电影女演员的衣着,也是比较开放的,衣裙时髦,甚至还有穿着性感内衣的镜头。

罗马尼亚这种搂搂抱抱的电影,在当时中国颇为受欢迎。

南斯拉夫电影打打闹闹是怎么回事?

主要该国电影很多是战争动作片,关键不是越南那种飞机大炮的大场面,往往是小分队、游击队那种人数不多的近距离战斗甚至肉搏战。在中国人来看,这些都是小打小闹,就是南斯拉夫电影打打闹闹。

那么,最经典的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怎么理解?

当时阿尔巴尼亚是恩维尔·霍查时代,对意识形态控制的非常严格。阿尔巴尼亚电影受到的审核非常多,除了拍摄前的剧本审核、拍摄时的镜头审核,拍摄完了以后还要经过多次全片审核。只要认为不符合意识形态的镜头,阿尔巴尼亚审核部门就全部剪掉。

这就导致了,阿尔巴尼亚电影经常出现情节的不连贯,一些关键情节被剪掉导致观众看不懂。

这就是: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

那么,南斯拉夫电影《桥》里的游击队都是些什么人?

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复杂。

《桥》中的游击队,指的是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人民军。

人民军是受到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背后得到苏联的强大支持。

铁托是克罗地亚人,一直强调淡化民族意识,南斯拉夫各民族抵抗侵略者。

后期英美也开始支持铁托的人民军,由此人民军发展壮大,到了1944年已有80万规模。

只是,南斯拉夫人民军仍然不是德军的对手,以游击战和运动战方式对抗敌人,不能随便进行主力决战。

自然,铁托的人民军绝对不是南斯拉夫唯一的武装力量。

当时南斯拉夫境内的民族非常复杂,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本来处于统治地位的塞尔维亚人,建立了切特尼克组织。

切特尼克组织的军队 ,叫做“南斯拉夫祖国军”。祖国军最初坚决对抗德军,也得到英国的全力支持,打起了多年的游击战,游击区是塞尔维亚人居住区。

战斗中,由于根深蒂固的民族冲突,切特尼克很快就将作战对象,转为本国的克罗地亚人和穆斯林。

各民族间展开了惨烈的民族仇杀,切特尼克没有占据优势。

一怒之下,切特尼克转而同德国人合作,去对付屠杀他们的克罗地亚组织乌斯塔沙,从此成为了伪军。

英国恼怒之下,撤销了对切特尼克的支持,转而支持有共产主义色彩的铁托人民军。

除了切特尼克以外,比较有名的就是克罗地亚人的乌斯塔沙。

乌斯塔沙是克罗地亚极端分子,要求德国人合作实现克罗地亚独立。

乌斯塔沙一直借助德国人的力量,镇压其他民族,一般被视为德国的伪军。

自然,有部分乌斯塔沙组织不赞成同德意合作,有自己的反德游击队。

穆斯林同样有自己的游击队,他们同德国人、意大利人,还有屠杀他们的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交战。

南斯拉夫境内其他民族,诸如阿尔巴尼亚人、马其顿人、斯洛文尼亚人等等都有自己的游击队,整个就是一个大乱斗的局面。

总之,二战的巴尔干地区就是这么复杂。

由于民族问题严重,南斯拉夫内部是高度分裂的。

《桥》故事发生在南斯拉夫的黑山共和国,这座桥横跨欧洲最深的塔拉河大峡谷,是一座长300多米的钢筋混凝土公路桥。

大桥在1940年刚刚建造完成,在1942年就被游击队炸毁了。1946年,南斯拉夫政府修复了这座桥,直到今天还在使用,也是中国游客到黑山必去的打卡景点。

在二战期间,黑山属于塞尔维亚的一部分,而这里的情况也比较复杂。小小的黑山,大城市为德国和意大利军队占领,地方上有塞尔维亚的切特尼克游击队,铁托的人民军游击队,还有几支各民族游击队。

而老百姓有的支持切特尼克,有的支持人民军,有的支持其他本民族游击队,也有人事不关己的做顺民,接受德国人的统治。

《桥》中出现的游击队,显然是人民军系统的。我们一个个来看里面的队员。

老虎,是一名老游击队员,军衔是少校。他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共产主义战士,曾经加入国际纵队,在30年代去西班牙内战,支持共和政府军作战。

他冷静善战,头脑敏锐,执行过多次艰巨任务,九死一生。

他的军事素养非常高,不但善于徒手搏斗和使用各种轻武器,还能单独操纵一些重武器。

用猫头鹰的话来说,老虎是多年的老兵和流浪汉(去过很多国家作战),有一双杀过人的手(执行过很多任务)。

保守估计,老虎至少有10年的战斗经验,参加的多是特种作战,死亡率极高,能活下来真不容易。

看惯了战争中的生生死死,老虎似乎有些冷漠,在他看来完成任务忠于一切,必要时他可以牺牲所有队员也包括自己。他应该是塞尔维亚人。

迪西,是当地赫赫有名的游击队领袖,原名莫尔基。

莫尔基率领本民族武装抗德出名后,才被人民军收编。

所以,莫尔基在黑山本地的名气非常大,连老虎都对他的威名有所耳闻。

莫尔基的军事能力超群,也了解斗争的残酷性和游戏规则,还借此活到最后,成为三个幸存者之一。

莫尔基比较重感情,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优点,对于这场你死我活的战争来说则是缺点。

因为重感情,莫尔基放跑了自己的朋友,后者被怀疑是德军间谍,要被处决。莫尔基不相信好友是间谍,冒着被枪毙的威胁放走了他。

没想到,此人竟然真的是德国间谍,莫尔基有大功劳没被处死,却也被贬职为普通游击队员,让他戴罪立功。

迪西应该是黑山人,是当地的游击队领袖。

扎瓦多尼,是个意大利人。

扎瓦多尼是意大利军队的逃兵,自愿加入游击队。这也不稀奇,意大利人本来就不知道为什么要去打二战,老百姓根本不愿意打仗。

扎瓦多尼在意大利军队时,因为打架被军事法庭处罚过,很可能被编入劳役队之类。所以,他直接逃到游击队那边去了。扎瓦多尼是个爆破的高手,炸桥必须带上他。扎瓦多尼和其他意大利小伙一样浪漫。那首著名的《再见吧朋友》,其实是意大利民歌,原名叫做《再见吧姑娘》。

说的是侵略者闯入了家乡,这个小伙子无法忍受敌人的暴行,毅然向女友告别,参加了游击队。

在中国播出时,将姑娘改为朋友,绝了。

中国版本剪掉了最后2句歌词:每当人们从这里走过,都会说这朵花多么美丽。这朵花属于游击队战士,他为自由献出了生命。

这也剪掉,更绝!

曼尼,是个卧底在敌后的游击队员。曼尼是个知识分子,投笔从戎加入了游击队。他的资格很老,长期在德军后方卧底,胆大心细,能力不凡。曼尼的特点是比较死板,长期卧底的残酷环境,让他不相信别人。曼尼和莫尔基本来是好友,发现莫尔基放走间谍以后误以为他叛变了,第一时间跑去检举他。由于曼尼检举莫尔基叛变,导致后者差点被枪毙,两人由此结仇。

日久见人心,后来曼尼也知道误解了莫尔基,在中弹牺牲前请求他的原谅。莫尔基流着泪回答“没关系”!

曼尼的民族不太清楚,不过既然同莫尔基是好友,比较可能是黑山人。

工程师,是大桥的设计师,知道桥梁的薄弱之处在哪里。

由于炸桥的条件太差,德国人看守的太严,游击队必须得到工程师的配合。

工程师不愿意任何人炸掉自己设计的桥,拒绝同游击队配合,还试图逃走。

后来目睹游击队员为了执行任务,一个个悲壮的牺牲,工程师才改变了态度,最终亲手炸掉了自己的桥,本人一同炸死。工程师的原型是一个叫做拉扎莱.亚乌克维奇(Lazar.jaukovic)的桥梁工程师,也是游击队员。他是克罗地亚人,炸毁桥以后没有来得及撤退,被德军俘虏后在桥附近枪决。

班比诺,是个小游击队员。少年班比诺,通过发色判断是塞尔维亚人。他出场并没有多久,就因为恋战而被德军打成重伤。为了避免班比诺被俘后在酷刑下泄密,导致炸桥计划全盘失败,扎瓦多尼被迫亲手炸死了如同兄弟一样的战友。一个如此英俊活泼的少年,几分钟后就被炸药炸成了碎片,还是最好的朋友亲自下手,足可见战争的残酷性。

看到这段镜头,很多中国观众对老虎有所不满。认为老虎冷血无情,强迫扎瓦多尼炸死战友。实际上,老虎考虑的是大局。如果炸桥任务失败就会有5000个游击队员战死,只能牺牲班比诺来保住更多人。

伊琳娜,是个女游击队员。伊琳娜是整部电影中,少有的金发游击队员。由此判断,她应该是黑山本地人。在南斯拉夫地区,只有靠近奥地利的斯洛文尼亚女人还有最闭塞的黑山女人,金发的比例较高。黑山之所以金发美女较多,主要黑山人是比较纯正的塞尔维亚人,由于生活在山区基本没有和外族通婚。

伊琳娜的戏份不多,却有着不亚于男游击队员的勇气和睿智,她也借此活到最后。

有意思的是,伊琳娜同英俊的莫尔基认识仅仅几天后,就在晚上出去约会,很可能是发生了性关系。

对于当时中国人来说,这不就是搞破鞋吗?根本无法接受。

然而开放的南斯拉夫人来看,这种你情我愿的男欢女爱,完全正常。况且游击队员有今天没明天,说不定明天就战死了,今天不及时行乐就是傻子。

《桥》中的亮点很多,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个伪装成修女的女游击队员,长得很美。虽然她连一句台词也没有!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