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欧洲贵妇有多“脏”?在裙子里大小便,粪便和尿液无处不在

欧洲被称为“浪漫主义之都”,也是游客眼中最美的城市,而中世纪的欧洲,简直是最恶臭的阶段。

十四世纪中叶,所有欧洲人都对洗澡抱有一种厌恶感,除此之外,他们从来不到厕所如厕,裙子下面放个便盆就解决了生理之急。

长期不洗澡

中世纪欧洲,不洗澡现象十分普遍,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都存在这一问题。这一看似难以理解的社会现象,其根源是多个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时欧洲天主教会宣传洗澡有害,教皇认为洗澡会打开身体毛孔,让致病菌入侵,因此教导信徒少洗澡。

14世纪黑死病爆发后,教会更坚定这一主张,声称洗澡助长瘟疫,不洗澡才是祛病健身之道。教会甚至声称,洗澡会让毛孔张开,让死亡的黑暗力量入侵人体,祈祷和忏悔才能拯救灵魂。

古罗马时期公共浴池的消失,也是重要原因,罗马帝国覆灭后,曾经方便百姓洗澡的公共浴池逐渐从欧洲城市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会忌讳洗澡的思想。百姓失去了浴池设施,洗澡变得极为不便。有些贫穷地区甚至连井都没有,获取清水极其困难。

当时欧洲生活用水不足,烧热水不便,罗马帝国覆灭后,许多古罗马时期的水利设施被毁弃,生活用水短缺,烧热水极为麻烦,这也成为百姓厌恶洗澡的原因之一。平民百姓连喝水都困难,更无力烧水洗澡。只有贵族阶层有侍从打水烧热,但他们深受教会反洗澡思想的影响。

同时,统治者支持教会反洗澡思想,君主们不仅自己很少洗澡,也告诉臣民洗澡有害,助长了民众对洗澡的偏见。教会与世俗权力的联合,使反洗澡迅速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共识。许多国王常年身上散发难闻气味也丝毫不在意,他们认为那是神圣的象征。

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后,人文主义和科学思想逐步兴起,反洗澡偏见才逐渐破除。思想家们开始提倡重视人的身心健康,主张洗澡有益身心。医生也指出,洗澡可以清洁身体,预防疾病。科学家研究了水的性质,发现洗澡不会通过毛孔让病菌入侵。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中世纪欧洲社会各阶层都存在不洗澡的现象。贵族终生只洗两三次澡,而平民甚至一生都不沾水。即使身上散发难闻气味,他们也深信这是保护健康之举。这一现象持续了近千年之久,直到文艺复兴后才逐步转变。

不卫生现象

浪漫主义在欧洲盛行之后,王公贵族们为了展示自己的富贵地位,过起了极为奢靡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生理需求往往被忽视。17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下令在凡尔赛修建了欧洲最华丽的宫殿——凡尔赛宫,仅参与施工的工人就高达三万人之多。

凡尔赛宫聚集了来自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各国的贵族精英,有超过三万六千名王公贵族居住在此,成为欧洲的政治文化中心。但是,这座宏伟的宫殿却没有一处厕所,王公贵族只能随地便溺,就连法国王太子也不得不在自己卧室的壁炉里小便。

维持凡尔赛宫廷的高额费用甚至一度占据了法国四分之一的国家财政收入,贵妇们身着笨重华丽的裙子,更是难以脱下裙子方便如厕。有条件的贵妇会让女仆随身携带便盆,需要如厕时,女仆就把便盆放在贵妇裙下,贵妇就可以在裙内如厕。

条件差一点的贵妇,则会直接在裙下蹲下如厕,仆人事后打扫。即使是王室贵妇,也只能随地便溺。宫殿各处都弥漫着浓重的粪便气味。与此同时,平民百姓也面临如厕难的问题。他们崇尚个人自由,认为如厕是个人权利,可以随意选择地点和方式。

于是,他们就地小便成为常态。贵族小姐还会在裙下放置便桶,以方便如厕。这使得欧洲城市街头充满了粪便恶臭,甚至高级街区也难逃此劫。街道角落、墙根都被大小便污染,行人的衣服裙子也难免被粘上污物。

随着时间推移,欧洲贵族逐渐意识到这种随地便溺的不卫生行为可能导致疾病传播,于是才逐步建立了一些公共厕所。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欧洲的卫生条件仍然十分恶劣。

由此可见,在浪漫主义盛行的背景下,欧洲上层社会和平民百姓都存在严重的不卫生问题。生理需求被忽视,随地便溺使得城市环境极为恶劣。这一现象反映出,在追求个人主义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注意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解决问题

公元十三世纪,法国国王腓力二世开始为自己的都城巴黎修建外围城墙,这座城墙的最初设计高度只有四米,刚好能够用来抵御外族的进攻。

然而,就在城墙完工之后,腓力二世又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他认为,巴黎已经不再是当年的乡野小城,作为法兰西的首都,它理应展现出一定的品位和风范。可是现在满街的粪便实在有损风度,于是腓力二世决定,一定要想办法让巴黎的街道变得干净起来。

为此,他专门组建了一个清洁队伍,派他们到巴黎各个街区收集粪便。居民们也逐渐养成了定时将家里的粪桶送到大门口的习惯,以便清洁队能够及时清运走。起初,为了赶在粪便散发出太多恶臭前运走,清洁队直接将收集来的粪便倒在城墙外面。

日复一日,城墙外便形成了一个个粪堆,没过多久,城墙外的粪堆就越积越高,形成一个个小山包。腓力二世看到城内环境明显改善,对此也甚是满意。那时的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些看似无害的小粪山,竟会在几年后成为巴黎的一大隐患。

后来,外族联军对巴黎发起了进攻,原本只有4米高的城墙对敌人的骑兵而言并不算难以跨越。然而让法军意想不到的是,敌军的骑兵直接从城墙外的粪堆上爬了上来,因为粪堆的高度已经与城墙差不多!

巴黎很快落入敌手,腓力二世此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在接下来的几任国王时期内,法国人先后三次提高了巴黎城墙的高度,从4米增加到了9米。但问题是,随着城墙越加越高,居民扔在外面的粪便也越堆越多,最终又一次压过了城墙的高度。

这下法国的国王们总算彻底认识到,光是不断加高城墙根本无法解决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城外的粪堆全部清理干净。从此,巴黎人又花费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终于清理完了这些日积月累形成的粪海,巴黎的城墙才重新发挥出了应有的防御作用。

这段历史充分说明,公共卫生等问题不能一味地推诿避让,必须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如果一开始就重视环卫,而不是等问题严重了才临时应对,也许巴黎人就不会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了。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