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虎”副市长:包养16岁少女当情人,将三个情妇安排在同一层楼

两个苦命家庭的特殊组合

1932年,杨素清出生在四川省资阳县中和镇胜广村(现已改为中和村)一个农民家庭,自幼父母双亡,是姐姐把她拉扯成人。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19岁的杨素清与中和镇医院的锅炉工唐国士结了婚。婚后多年杨素清均无生育,就抱养了一个女儿。1959年,一场意外的锅炉爆炸事故,夺去了唐国士的生命。

原想一辈子守寡的杨素清,丈大死后不到两年,却还是有人找上门来,向她求婚,这人就是中和镇食品站屠工李乾培。

李乾培家住中和镇白云村一个叫“伐木桥”的山沟里,有两个儿子,小儿子生于1955年9月,就是后来被判处死刑的大贪官李玉书。

1961年,不满6岁的李玉书去食堂“端饭”,是一碗清水煮红薯。在回家的路上,他不慎摔了一跤,碗被摔得粉碎,碗里寥寥无几的红薯也掉在地上。他迅速将地上沾满灰尘的红薯捡起来,然而红薯汤却早已渗进地面缝隙。

李玉书心痛不已,趴在地上用手指死命的抠,想把早已渗进土里的红薯汤抠起来。叔辈们闻讯赶来劝阻他,他趴在地上坚决不肯起来。直到傍晚,其父亲李乾培被叫来,才把小小年纪的李玉书劝回了家。

通过这件事,叔辈们都劝李乾培为儿子找个后妈,以便照顾孩子。于是,李乾培便找上家门,要求与杨素清组成家庭。1961年5月16日,李、杨结成了夫妻。

红薯汤

含辛茹苦,倾尽心血为儿女

说到为儿女,杨素清倾尽了全部心血。她和李乾培结婚后,李乾培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回家帮忙。家里生活重担,基本上就落在了杨素清的肩上。

她白天要参加生产队劳动,每天挣8个工分。晚上回来,摸黑种自留地,摸黑给孩子洗衣服,在月亮坝里给孩子们纳鞋底,缝补衣服。

为了解决买盐巴、打煤油的费用,杨素清还学会了编篾器(即竹制品),什么可以卖钱,就编什么去卖;冬天,她还制作一些棉鞋,拿到街上去卖。

家里零用钱,全靠杨素清这双勤劳的手一点一点抠摸出来。

杨素清老太一个人在破旧的家里

杨素清一字不识,但她却懂得读书成才的道理。她教育孩子们一定要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不要过问家里的事情,大事小事,统统由她当妈的顶着。

李玉书自小就比较聪明,上学读书后,学习刻苦、用功。杨素清也积极为儿子创造学习条件。那个年代,煤油十分紧张,但是为了李玉书看书学习,杨素清千方百计,一直使家里保持有足够的煤油。

李玉书在灯下学习,杨素清本可以借助灯光做针线活,但为了不影响儿子学习,她却远离灯光,缝缝补补,指头经常被针尖刺得血淋淋的,但她却从不吭声。

李玉书学习确实也比较刻苦。从小学读到初中,又从初中读到高中。1973年,高中毕业的李玉书,向当时的中和公社**写了一封决心书,表示要在农村做一名有志青年,公社**见李玉书是棵好苗子,就让他担任了大队团支部书记。

六七十年代的煤油灯

这时候,继母杨素清对他说,你现在是干部了,就要把心思放在你的工作上,家里的事,你概不用管,有娘顶着,你就好好工作吧!

李玉书果真一心扑在工作上。办专栏,写黑板报,不久,年仅18岁的李玉书即担任了大队长职务,成为中和镇最年轻的大队级干部。

借助上级**的信任,李玉书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出了不少提高农业产量、改变农村面貌的设想,**十分支持他,指派他到仁寿县等先进单位学习取经。回来后,李玉书就修堰塘,造水渠,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深得上级的赏识和器重。

1976年,中和公社推荐李玉书上大学,希望他学成后为建设家乡作出更大成绩。1980年,李玉书从华中工学院毕业,被分配到乐山市五通桥亚西机器厂当了一名技术员。一名农家子弟,从此便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八十年代的乐山市

官运亨通,生活腐朽成巨贪

在亚西机器厂当技术员的李玉书,凭着他当年在农村办专栏、出黑板报练就的一手好字,不久就到厂办当了秘书。尔后,他又当了团委书记、副厂长。

1985年7月,年仅30岁的李玉书一跃成为乐山市五通桥区副区长,随后升任区长、区委书记。1995年,仕途通畅的李玉书担任了乐山市交通局局长、交通局党组书记,后又是乐山市市长助理。

1997年,李玉书一跃而当上了乐山市副市长,分管全市交通建设、国土资源管理、城乡建设、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工作,并且还兼任了乐山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职务。

正是这些既有权又有钱的实权职务,让李玉书忘记了自己来自贫苦的农村,开始对金钱表现出异乎寻常的贪婪渴求。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