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一生最大的失误,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却错失一绝世高人
文|历史求知所
汉昭烈帝是我国古代少有的以“昭烈”为谥号的皇帝。“其心昭昭,其志烈烈”成为了对他一生最好的评价。
易中天先生评价刘备时曾说“他的前途又很坎坷,他的道路又很曲折”,而这句话成为了对刘备一生最好的注解。
可是一生坎坷不已的刘备仍然有几件让他春风得意的事情。桃园三结义固然算,自领益州牧固然也算,但是最为让人津津乐道,也最家喻户晓的莫非“三顾茅庐”莫属。
正是因为有诸葛孔明的辅佐和帮助,刘备终于能以一介贩卖草鞋的普通百姓身份登临帝位。虽然最终难逃败亡的结局,但是仍然让人感慨诸葛卧龙真乃天下少有之智慧。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在草庐中和诸葛卧龙坐论天下大势,准备和东吴氏族孙氏、北方权臣曹丞相共谋天下的刘备,其实在无形之中错过了一个另一个绝世高人。
这个人究竟是谁呢?且听我娓娓道来。
三顾茅庐的开始
刘备虽然曾经有过和曹操“青梅煮酒”的雅事,但是刘备终究是中山靖王之后,心中怀着光复汉室的宏伟志向,终究是要和曹操这等“窃国之贼”势不两立的。
终于在种种事件的推动之下,曹操和刘备终于从昔日的盟友反目成仇,互相兵戈相向,成为了厮杀一生的敌人。
虽然其时刘备势弱,但是他在谋士徐庶的帮助之下艰难但顽强地抵抗住了曹操的一次次进攻,给了自己缓冲、成长的机会。
可惜,相较于权谋,寄希望于以仁德得到天下仁人志士襄助的刘备怎么会是自幼便聪慧,曾借刀诛杀董卓的曹操的对手?
在被曹操找到把柄后,刘备所万分倚重的徐庶终于被曹操以母亲为要挟离开了刘备,前往了曹营,留下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和“身在曹营心在汉”等歇后语和谚语。
而且,正当此时,刘备又新败于曹丞相,真正是兵败如山倒,刘备兄弟三人辛辛苦苦聚集的兵马几乎消耗殆尽。
为了谋求一条生路,刘备只好再次不得已地投靠到了当时的荆州之主刘表帐下,听其调遣的同时,养精蓄锐,以期东山再起。
在刘表帐下卧薪尝胆的刘玄德的确不辜负曹操在青梅煮酒时作出的“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评价,寄人篱下的他没有忘记利用各路渠道招纳贤者。
或许也确实是上天为大汉留下了一线生机。刘备投靠寄生的荆州乃是曾经九州中以富庶闻名天下的一州,且荆州地处要塞,道路更是四通八达,消息极其灵通,为刘备纳贤提供了诸多的便利。
不仅如此,当时的荆州之主刘表有偏据一隅之才,而无进图天下之能,更无一统天下之志,这导致荆州的诸多贤才、奇人异士隐居山野,并不愿意归顺刘表。
而在这种种因素的加持下,荆州就成为了刘备施展人格魅力的绝佳舞台。
屯军于新野的刘备一边休养生息、补充兵员,舔舐和曹操一战之后留下的伤口,期冀有一天能和曹操再于战场上对峙,一边用尽各种渠道结交荆州的诸多名将、奇人异士,希望能再找到自己的下一个徐庶,以辅佐自己。
在到荆州之前,刘备就曾听闻过荆州有一位大名鼎鼎的水镜先生,他计谋出群,若得辅佐,何愁大事不济。因此,一到荆州,刘备便迫不及待的前去拜访这位贤士。
只是可惜,虽然刘备是大汉皇亲,又富有人格魅力,但是水镜先生司马徽却丝毫也不准备就此出山。一番交谈之后,刘备也只好放弃了让司马徽出山辅佐的希望。
但是此次刘备虽然没能招募到这位奇人,却也并非铩羽而归。因为虽然司马徽并没有打算就此出仕,加入到逐鹿天下的棋局之中,但是他却给刘备提供了崭新的道路。
司马徽告诉刘备,有一人名为诸葛亮,此人为当世之“卧龙”,若得此人之辅佐,必然能一统天下,完成他的夙夜兴叹的光复大业。
对于诸葛亮这名贤士,刘备此前也有所耳闻。自己的谋士兼好友徐庶前往曹营之前,也曾向刘备举荐过此人。
“卧龙之才,远胜于我”之言言犹在耳,刘备自然也下定了决心亲自前往拜访,以助自己一臂之力。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诞生了“三顾茅庐”的这段佳话。
虽然刘备三人第一次去,因为诸葛亮外出而只见到了诸葛亮的一名友人,第二次冒着大雪前去也因为诸葛亮与好友结伴同行而错失,但是由于有两位贤者推荐此人,刘备是铁了心要见到此人并且得到此人的帮助。
就算关张二人已经对这位诸葛卧龙失去耐心,但是刘备还是去了第三次,并且顺利的见到了这位被成为“当世卧龙”的不世出的奇才。
被刘备的诚心和毅力所打动的诸葛亮放下了心中的傲气,在草屋之中手执羽扇,为刘备分析天下局势,凭借着一身才气和谋略勾画出了一个三分天下的宏伟蓝图。
从此,诸葛亮随着刘备出山,从火烧新野到赤壁的合纵连横,再到白帝城托孤,再到鞠躬尽瘁地六出祁山,诸葛亮用一生的忠诚回报了刘备的三顾识人之恩。
而在这一路走来,诸葛亮也创造下了草船借箭、三气周公瑾、七擒孟获、挥泪斩马谡等等故事。
而历朝历代的诗人、文学家也以此为蓝本创作了诸多文学作品。可以说,诸葛亮的出山不仅仅是刘备之幸事、汉室之幸事,更是历史之幸事、中国文学之幸事。
可是我们不知道的是,在刘备拜访诸葛卧龙的途中,还曾遇到过一位贤士,但是由于刘备事先并不知情,终于还是将他错过了,而这件事,也成为了很多人认为的刘备这一生中最大的憾事,甚至在痛失关羽之上。
贤士崔州平
此人名为崔州平,出生于博陵。博陵的崔氏乃是当时的五姓七望之一,是极为显赫的氏族,拥有着无比崇高的声望和渊源的家学。可是这样显赫的家族最终也逃不过在乱世中消亡的命运。
崔州平的家族在太平盛世固然是天上的明星一般,可是在乱世,过于显赫的世家若没有足够强大的兵权保护,很难在饿殍遍地、尸骨如山的乱世中存活下来。
江东孙氏能在乱世中生存,甚至能在江东的诸多氏族中脱颖而出,成为江东之主,固然有孙氏在江东根基深厚的缘故,但是更重要的是江东孙氏一族接连出现孙坚、孙策两员战将,扫平了统一江东的障碍。
所以孙权才会顺利的即位,并且获得了一个展示自我能力的舞台,使得曹操也曾经赞叹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反观作为五姓七望之一的崔氏,虽然拥有崇高的声望,但是却没有相应的武力保护自己,终于导致了陨灭。
在董卓入住洛阳之后,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力和武力,大肆的屠杀百姓的望族,以此宣示自己不可战胜和绝对的主权。
再加上崔氏一族自诩清高,绝不肯弯折傲骨做天下之佞臣,所以也成为了董卓打击和毁灭的对象,终于遭受了屠杀。
而崔州平却在屠戮中活了下来。他不知道自己的家人为什么会因为秉忠直谏而遭受这样的下场,这和他在书中所学的不一样,大相径庭!
凭什么忠臣会被杀戮,好人会横死街头,而那个混世魔王却稳坐在洛阳的宫殿之中!愤怒的崔州平苦于势单力薄,只好把自己深深地隐藏进了乱世的阴影之中,寻找着覆灭董卓的一个机会。
终于,等到了。诸路豪强联合伐董,联军之中强者无数。看到了希望的崔州平选择了一鸣惊人。他加入了联军的队伍,成为了联军中的一个谋士。
联军之中,诸位诸侯无不有着自己的谋士相跟随。这场大战,不只是覆灭董卓专权之战,更是无数武将崭露头角的舞台,更是无数谋臣比拼智谋的棋局。
显然,崔州平是天下这个偌大的棋局上的一名极为优秀的棋手。他在联军之中屡屡献计,成为了浇在董卓头上的一大桶汽油,加速了董卓灭亡的脚步。
终于,崔州平大仇得报,董卓被杀,暴尸示众。看着董卓的尸体,崔州平感觉到终于有一口气从胸口吐了出来。
他终于可以对着家人的坟墓说一声,我崔周平所做的一切,足以告慰你们的在天之灵,也终于可以看着史书说一句,自古以来,暴虐者,古人诚不我欺。
不得好死
自感实现了人生理想和追求抱负的崔州平终于可以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看一看这个乱世。他看到了苍生涂炭,看到了豪强分赃。
崔州平再一次扪心自问,自己究竟要不要再一次投身入这场乱世的棋局。经过慎重的思考,他放弃了。他已经在天下谋士中脱颖而出,已经在天下人面前展示过才华,他此生已是不枉了。
因此,崔州平放弃了平步青云的机会,拒绝了很多人的招揽,选择了归隐山林,成为一方隐士。
而成为隐士的崔州平并不寂寞。他除了每天游历于山水之间,也结交到了一批志趣相同、智谋相当的朋友。
其中,便有卧龙诸葛、水镜先生司马徽、徐庶三人。而刘备初次前往拜访诸葛孔明之时相见的诸葛的友人,便是这位崔州平。
两人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是两人身上的气场还是迅速让他们注意到了对方。他们不禁地打量了对方,并交谈了起来。
虽然只是简单的聊天,但是两个人还是很快地被对人所折服。两个人从古而今进行了交谈,虽然有许多意见相左的地方,但是两个人还是为对方的才思、见识、思路所折服。
骄傲如崔州平,也不得不承认,刘备即使放在当年的联军之中,也是极为耀眼的存在。
而刘备也不得不承认,他虽然自傲是汉室皇裔,又有胸怀天下之心,但是在很多方面的理解和胸怀仍然不及此人。两人相谈甚欢,刘备也不禁起了爱才之心。
可是听过了刘备想让他出山襄助的打算,崔州平又想起了董卓死去那日,他看到的那混乱的世道,崩坏的礼乐,逐鹿的群狼。他摇了摇头,拒绝了刘备的好意。
而此时的刘备也正因为无缘得见卧龙而心怀失落,也没有更多的心思去招揽一个自己从未听过的隐士。毕竟荆州乃人才辈出之地,有着太多的英才,他刘备还没有能力全部招揽。
就这样,刘备放走了这位不世出的英才,心中想着,下次再来拜访的时候,如果有机会,再对他进行正式的邀请也是不迟。
可是不曾想,这一别,就是两人的永诀。
从此两人再无相见之日,诸葛亮随着刘备出山攻伐天下,做了逐鹿天下的棋手,而崔州平却走进了历史的阴影之中,再也找不到一点他存在过的痕迹和证据。
即使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够小觑这个谋士的实力。他仍然是当时治世的一位一流的谋士。
他不仅告诉了刘备天下分合的局势,还曾告诫刘备做事应当顺其自然,绝不要勉力为之,若不然,恐怕会大败亏输。
而许多年后,关羽为东吴阴谋所杀。暴怒的刘备不惜发动他辛苦半生攒下的所有家底,也要和东吴赌一赌国运。
而这次的结局,是在火烧连营八百里的冲天火光之中落下的帷幕。这一场,刘备赌输了。他失去了几乎全部,在冰冷的白帝城里,他托孤给了诸葛亮。
我们不能够改写历史,也不知道若是刘备没有那次冲动之举是否会看到一个强盛的蜀国,也不知道刘备是否还会成为众人敬仰的汉昭烈帝。
我们只知道,有一个叫做崔州平的谋士出现过,他如昙花般惊鸿一现,却给了我们无数个“假如”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