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52人带着50美元赴美,他们却彻底改变了中国!
1978年12月26日,方毅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首批赴美访问学者并合影
1978年的7月10日,凌晨3点。
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要知道,除危急情况外,这个店很少有来电。
来电人是时任国家安全事务顾问,他当时正在北京。
接起电话的卡特有些紧张,他警惕地问道:“是有什么坏消息吗?”
对方答:“不是,是邓小平问了我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他想知道能不能送5000名中国学生来到美国留学。”
卡特长舒一口气,并欣喜地说:“告诉他,我们可以接收10万名中国学生。”
1978年,届时的中国刚刚复苏,邓小平决定向发达国家输送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出国,这是他振兴教育和科技事业的第三步棋。
当时的中美还未建交,美方也没料到,中国竟然会主动推开这扇留学之门。
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中国,不可能一下子就派出5000人。
因为各种原因,那一年的名额只有52个。
1978年11月14日,教育部告中国驻美国联络处首批人员赴美日期的函件
经过英语考试、业务考试和政治考核的层层选拔后,最终的出国名单终于定了下来。
柳百成就是名单中的一员,他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即便在动乱中也没有放弃学习,白天搬生铁、熔铁水、浇铸件,到了晚上,就捧起一本英文版的《美国铸造学会会刊》啃了起来。
柳百成当年有一尺厚的英文笔记
厚厚的英文笔记,成了他之后留美的通行证,可激荡了10年,更多的是英文一塌糊涂的中国人。
1978年12月26日抵达美国的通关表格
1978年12月26日晚,北京下起了雪。
一架飞机静静地停在首都机场停机坪上。第一批52名赴美留学的访问学者在夜幕中乘飞机离开了北京。
他们年龄最小的32岁,最大的49岁。
国家给这52名学者准备了总共50美元的“零花钱”,平均每人1美元都不到,足以见得,当时中国的经济有多“拮据”!
当时的中美还没有通航,经历了近20个小时的飞行,52名留学生终于平安抵达美国。
1978年12月27日,抵达美国纽约机场的中国赴美访问学者
1979年1月1日,来自清华大学的9位学者在华盛顿国会大厦前留影
52名留学生在美利坚大学和乔治城大学进行了三个月的强化英语学习后,就分赴各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紧张学习。
柳百成去了威斯康星大学,他也是中国大陆第一位到威斯康星大学学习的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