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冬》《鹦鹉杀》都没成,影后周冬雨还有什么?
文/L
前不久上映的《鹦鹉杀》,可以说是9月争议最大的文艺片。影片在8月末才定档,看得出是想借着《孤注一掷》“反诈”主题和《燃冬》主创争议的热度上映,但最终票房和口碑都不理想。
目前影片的猫眼预测落点票房不到5000万,排片也被很多上映许久的电影赶超。虽然整体来看口碑和票房比《燃冬》强一些,但作为一部商业属性更强烈的影片来说,还是未达预期。
所以,《鹦鹉杀》的问题出在哪?主演周冬雨的问题出在哪?
这一点,还要从它和《燃冬》的高度「雷同」说起。
01 《燃冬》2.0
电影讲述了都市白领周冉在一次网恋中,被骗走了55万。循着骗子留下的蛛丝马迹,周冉来到沿海小城,并意外结识了小镇青年林致光和许照。周冉渐渐发现二人身上隐藏着自己受骗的线索,一场复仇之计也由此展开。
两男一女的角色配置,女主角还都是周冬雨,会不会让你想起在它之前刚刚上映的《燃冬》?
事实上《鹦鹉杀》定档最早被大家所讨论的,就是影片刚开始发布的预告海报:
章宇戴着眼镜高度神似刘昊然,张宥浩的侧脸也有点像屈楚萧,难怪会被观众称为《燃冬》2.0。
片方似乎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后续发布的海报只有周冬雨单人,或是在三人的基础上加上李梦凑成四人,避免观众往《燃冬》联想。
虽然《燃冬》和《鹦鹉杀》创作于同时期,题材和故事也没有丝毫联系,但由于宣发的错位,又赶上这样的一个前后密集上映的时刻,难免会被观众拿来做比较。
喜欢《燃冬》的影迷对《鹦鹉杀》会有艺术向的高期待,但看完后发现并不一样;而不喜欢这种风格的观众,可能直接就放弃观影,这也使得《鹦鹉杀》在宣传上显得十分拧巴。
如果我们来看剧本脉络、人物关系设计、影像风格会发现,它与《燃冬》确实高度撞型。
比如《鹦鹉杀》的开始,是被骗的周冉来到临海小城,在这里遇到了林致光和许照,这像不像刘昊然饰演的浩丰来到北方小城,遇到了娜娜和韩萧?后面三个人以一种近乎于茫然的状态相处,三个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不同的碰撞,林致光和周冉,许照和周冉,林致光和许照,他们之间都暗流涌动着某种程度上的暧昧与情愫。这与娜娜、浩丰、韩萧的关系高度相似,只不过一组在白雪皑皑的北方,一组在闷热潮湿的南方。
影像风格上,影片都运用了大量现实与幻想相结合的镜头,虚实相生,观众有时候要分辨哪一部分是此刻发生的,哪一部分是角色甚至是创作者的思维延伸出来的。
同时,演员都有大量没有台词的情绪戏,就像《鹦鹉杀》的结尾,周冉和林致光在火车上对视,一切情感尽在不言中,这也不由得会令人想起《燃冬》中娜娜和浩丰在浴室里的分别,通过对对方身体的抚摸,表达出了不舍却一定要走的离愁别绪。
当然从技法上来看,有着多年拍摄经验的陈哲艺,肯定要强于初出茅庐的新人导演麻赢心,但麻赢心胜过陈哲艺的地方在于,作为一名女性创作者,在故事与情感的处理上更加细腻,可以说两部电影是各有千秋。
当然,最后影片的评分也非常相近,《燃冬》目前豆瓣6.1,《鹦鹉杀》6.2,都是将将及格、半斤八两的状态。
对于期待这两部电影很久的观众来说,这样的口碑成绩,无疑是很令人遗憾的。
02把骗子浪漫化不可取
如果抛开与《燃冬》的高度撞型这一点不谈,《鹦鹉杀》从制作到宣发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最终票房失利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把骗局和骗子浪漫化,导向不正确,令观众找不到导演的创作重点。
电影打着警惕“杀猪盘”的旗号,很多观众抱着想进来看看“杀猪盘”是如何运作的猎奇心态,这一点《孤注一掷》做得比较好,大量生猛的奇观冲击了观众的眼球,也令观众在观影后提升了反诈意识。
但《鹦鹉杀》的本质其实是一部爱情电影,电影中的周冉和林致光,一个是受骗者,一个是骗子,都有些恋爱脑,尤其是周冉很早就认出了林致光就是骗他的人,却还在和他进行情感上的拉扯,甚至有些时刻徘徊不定;而林致光的行为动机更是令人费解,明知道周冉找到他一定是为了报复,却仍心甘情愿地与她进行更多的接触,这要是放在《孤注一掷》的世界里,可能早就斩草除根了。
虽然《孤注一掷》里也有孙阳饰演的阿才放走安娜的“恻隐之心”段落,毕竟只占了极小的篇幅,无伤整体的观感;但《鹦鹉杀》全片都聚焦在两人的拉扯中,尤其是后来李梦作为电影中唯一“头脑清醒”的角色,试图杀掉林致光,周冉却又把林致光救起,她虽然有着自己的逻辑,想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地报复,但还是会令观众们觉得难以理解,而林致光遭此大难,也选择不予追究,只是要带着周冉离开。
现实生活中的“杀猪盘”如果会有这么妇人之仁的骗子,那可能很多悲剧也不会酿成,这样的导向,和警惕“杀猪盘”的宣传语完全不相符。
其次是影片的留白太多,观众抱着看《孤注一掷》爽片的心态而来,满头问号地离开。
这一点可能更多地集中在许照这个角色